曾经主导过神木县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保障制度改革的,原神木县县委**郭宝成,被任命为为榆林市**常委会副主任。网友普遍认为这一任命,就是郭宝成被“罢官”。当事人郭宝成也坦诚,自己这就是被“贬”(见9月19日《都市快报》)。 神木县医改的消息,一经媒体发布就引来全国媒体的强烈关注。同时神木县的医改,也引起全国众多的媒体的质疑之声,并引发了一场公关危机。这场媒体危机,还遭到了榆林市委常委会的批评,认为神木为**抹黑了,这也是郭宝成被“贬”的根源所在。 关于郭宝成的神木医改,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有关部门没有做过认真的调查,更没有给出权威的说法。有关部门只凭着媒体对于神木县医改的质疑,就“判处”了郭宝成的“政治死刑”,就结束了郭宝成的“政治生命”。上级机关这样处置一名官员的“政治生命”,是在把一名官员的“政治生命”,当做是平息舆论风波的“替罪羊”。 其实真正的媒体危机并没有形成,当地的上级领导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神木县的医改会引起一场官场上的地震。上级领导急于与郭宝成“划清界限”,急于与郭宝成“撇清关系”,所以上级领导才急于把郭宝成“祭出去”,以消除自身面临的各种不安定因素。 然而事情恰恰出乎上级领导的预料,神木县的医改在经过媒体危机的考验后,神木县医改的成功经验,反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的认可和肯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鼓励各级官员要改革、要创新,鼓励官员大胆地摸着石头过河。有的地方甚至于推出了官员试错制,只要官员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存在为个人谋私的行为,就可以原谅官员在改革中的过错和失败。 然而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出头的椽子先烂。许多官员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敢创新,他们习惯于墨守陈规,他们喜欢于墨守陈规。他们习惯于“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工作方式。他们喜欢拿着别人成熟的改革经验来完善自己,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要埋怨这些官员们墨守陈规,不要笑话这些官员们不敢创新。不仅许多基层官员不敢探索改革新模式,而且当基层官员的改革新模式受到质疑后,上级领导就急于出面表态,与改革者划清界限分道扬镳。墨守陈规才是最大的保险箱,不敢创新才是最好的安全阀。一场媒体危机就可以断送一个人的“政治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的威胁,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例子。 作者:季建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