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流水线的大生产背景之下,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有的甚至濒临失传,但仍然有一些手艺者,用指尖的辛劳对抗量化的产出,他们用手修手表、修家电、钉鞋……我们应该记录这些老手艺人注入的汗水,也应该记录传统工匠的精神。 ![]() 修表是个精细活,需要眼手并用 “滴答滴答”,指针的转动声时时萦绕在耳边,似在讲述身旁这位老师傅从少年到中年继续步入老年的修表人生。已经48岁的乔照举坐在椅子上,眼戴放大镜,低着头,左手心上放着表芯零件,右手捏着一把镊子,小心翼翼地研究着。30余年如一日,只是置身的地方,从神木南关街道变成了老城的一个小巷子里。 轮回的时髦 ![]() 废弃的手表零件还可以再利用 ![]() 梅花表 ![]() 蝴蝶表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而手表将是80年代的印记之一。当时拥有一块125元的上海表也是一种自豪,上海表、蝴蝶表、梅花表、钟山表……流行在当时人群的手腕上,几乎人人戴表,修表行业的生意自然也不错。 ![]() 乔照举,兄弟五个人,他排行老五,其他四个都曾从事修表行业!听他说,他们的父母走得早,为了谋生计,老大特地出去学习了修表,便开始修表生涯,之后,又将手艺教给了其他四兄弟。在他们那个年代,修表也是需要通过考试来拿起营业执照,每月4块钱的管理费和8块钱的税费。 乔师傅说,那个年代,修表行业是比较热门的行业,开句玩笑话,兄弟几个全靠这个行业讨到了老婆,也是个让人羡慕的行业,“谁谁谁家女子有福气,嫁了个修表匠”。 时代变迁 修表行业渐没落 ![]() “当时这行很吃香,能有一门手艺,足以养家糊口了。”乔照举回忆起修表行业的历史变迁,感慨不已。上世纪60年代,手表可是结婚“三大件”之一。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越来越普及,修表行当的生意更是红红火火,他们根本不愁没表修。上世纪90年代,钟表行业也受到冲击,为了谋生,修表师傅纷纷转行,到如今,像他这样的师傅已很难见了。30余年来,既当爹又当妈拉扯大了三个儿女,就他的话来说,生活平凡就好! ![]() 细微的零件非常考验手艺人的眼力 ![]() 听乔师傅说,手表的学问很多,他简单的介绍了手表的重要零件,虽然听起来比较迷糊……摆轮,就如人的心脏,是控制手表速度的快慢,如果摆轮出了问题,转动的表针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卡子,是带动手表运作的零件,也是很容易损坏的零件。 ![]() ![]() 为了坚守这门老手艺,他开始谋划新的出路——兼职配钥匙,他的门头又新增了几个大字:“配钥匙”。 收了客人的钱 就要负责修好 ![]() 乔师傅的抽屉里都是零件和修表工具 ![]() 当提到为什么从事修表行业的时候,乔师傅的回答很简单,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喜欢”、“热爱”这个职业,那个年代,家庭条件很一般,没有别的出路,也只能跟着兄弟们谋生,才学习了修表行业,而且在当时修表不是苦力活,比较轻松。后来,习惯了与手表打交道,也就慢慢爱上了这个行业。乔师傅说,修表是个耐心活儿,手表本身就小,零件却多,修理中急不得,只有踏实了,才算称职的修表师。 ![]() 修表是个考验耐心的活,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 乔师傅说,既然答应客人可以修好表,就要负责修好,可不能拿回去没几天又坏了。修表过程中也会遇到麻烦,修不好都睡不着觉,拿了别人的钱就得做实事。他说,一般客人当天拿来当时修,不懂的人总会觉得放在修表店不放心,担心修表师傅偷零件,他们的职责是“为了把表修好”,并不是“破坏手表”! 坚守30余年 希望把手艺传承下去 30余年的时间里,乔照举见证了修表行业的繁荣、衰落与复苏。 干了这么多年,乔师傅的口碑一直保持着,冲着他的价格便宜、修表技术,找他修表的人仍然不少。“从16岁到48岁,我和表的感情很深。”乔照举说,曾经教出过几个徒弟,因为这个活儿生意冷淡,不赚钱,后来他们都改行了,对此,乔师傅也只能无奈。 ![]() 时至今日,仍然有年长的客人拿着几十年钱的手表来修,当然80多块钱的表,如今80多块钱的修理费,同等的价格,不同的年代,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老人们拿来手表来修,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情怀。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