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传说 张德亚 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悲惨的传说故事。 有户农家,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老婆是个勤俭人。 话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岁了,还是懒得出奇。整天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小俩口就讨饭度时光了。那一年,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俩口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 忽然,一阵大风刮来, “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要勤俭持家的,后来,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的,所以就叫“腊八粥”。 现在,人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吃“腊八粥”也讲究起来了,往往根据家人的喜欢,加入各种高档果品,以及滋补品。那个喝个后辈要勤俭持家的作用淡化了。我们喝“腊八粥”不妨讲讲“腊八粥”的这个传说,勤俭持家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