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曹庆耀是子洲县曹硷村人,原来种粮全家4口人每年收入3000元,现在种黄芪每年每人能收入3000元,收入提高近4倍。“自从天赐公司成立后,我们的黄芪就没愁过卖,价格也逐年提高。今春,每公斤黄芪涨到20多元,比10年前涨了10倍多。”曹庆耀说。 子洲县黄芪产业的发展壮大与子洲天赐公司10年的成长历程如影相随。产业化之路激活了子洲黄芪这项古老的传统种植业,而这项产业又使数万农民走上致富路。 子洲黄芪享誉海内外,唯独种黄芪的人不知道—— 农民工变身企业家 小作坊成为大民企 公司创始人曹牛是子洲县双湖峪镇曹硷村人,14岁开始打工生涯,在外闯荡四五年后又回到家乡,嗅着黄芪浓郁香味长大的曹牛开始打起黄芪的“主意”。曹硷村一直有种植黄芪的传统,全村土地面积4460亩,年均黄芪保存面积1390亩,人均3亩。2007年,该村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黄芪“一村一品”示范村,2008年,黄芪产值达120万元。 曹牛瞅准商机贩黄芪,当时每天能赚十几元。乡亲们也愿意把黄芪卖给他,因为他信誉好、价格公道,也解决了芪农们的销售难题。1995年,曹牛掘得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发现,子洲黄芪很受东南沿海一带人们的欢迎。子洲黄芪大多被外地商客经过简单的分类包装后,出口到国外,1公斤能卖到四五十元,是他收购价格的近10倍。 子洲黄芪享誉海内外,唯独种黄芪的人自己不知道,曹牛决心创办自己的企业。2000年5月,曹牛注册登记了子洲县天赐中药材公司。与其他企业家艰难创业历程一样,缺资金、少技术,一路跌跌撞撞,天赐公司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今天拥有固定资产6500万元、流动资金980万元的产加销一体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年产黄芪5400吨,产值1.08亿元,1.86万户农民因种植黄芪而脱贫致富—— 小企业带活大产业子洲黄芪走出国门 2001年,天赐公司在子洲县的大力扶持下,在县城东郊征地4亩,投资100万元建起自己的厂房,结束小作坊的历史。2002年,天赐公司开始生产黄芪饮片、黄芪茶和小杂粮系列产品,迈出黄芪深加工的第一步。同年,与日本枥本天海棠株式会社合作,在子洲建设黄芪、甘草、远志、板蓝根等多种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亩。子洲黄芪第一次直接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国门。 天赐公司每年都与近5000户芪农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种植黄芪的行列。 近10年来,像曹庆耀这样的中药材种植专业户越来越多,1.86万户农民因种植黄芪而脱贫致富,发展50亩以上的黄芪种植大户46个,黄芪种植专业村5个,黄芪种植村130多个,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全县黄芪保存面积由10年前的3000亩增加到目前的8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15.8%,年产黄芪5400吨,产值1.08亿元,初步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以中药材加工和营销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产业开发体系。 2008年,天赐公司技改扩建,也正是这一年,子洲黄芪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子洲县成为“中国黄芪之乡”。2009年,天赐公司的两种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年产值一举突破1亿元。也是这一年,子洲县把黄芪作为特色产业,引导全县农民群众发展黄芪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规范中药材深度加工、经营秩序,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和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建设基地,扶植龙头企业,培育销售市场,打造特色品牌等多方面培植黄芪产业——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转方式挖掘新潜力 子洲县种植黄芪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梁代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秦北黄芪尤佳,色黄白,味甜美,有补气升阳、益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效……现在,子洲黄芪仍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品质优良,且县内空气质量好,土壤无污染,黄芪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随着黄芪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子洲县把黄芪作为富民兴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从建设基地,扶植龙头企业,培育销售市场,打造特色品牌等多方面培植黄芪产业。如今,子洲黄芪是国家中医研究院的首选,黑龙江、江苏、四川等地的制药厂都使用子洲黄芪。子洲黄芪已畅销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等地。 当前,子洲县正在不断挖掘黄芪的潜力,依托天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使子洲黄芪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