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实施的第十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榆林建市十周年。2010年是榆林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之年。这一年,榆林在走向中国经济强市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1756.67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增长18.3%,比“十一五”规划目标翻了一番多,占全省GDP 比重由“十五”末的11.4%上升至17.6%;人均GDP7964 美元,跃居全省第一; 财政收入400亿元,增长33.3%,居全省第二,是“十五”末的6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5亿元,增长37.7%;国税收入全省第一; 农民人均收入5113元,增长23.9%,是“十五”末的2.84倍,增速全省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45元,增长18.1%,是“十五”末的2.9倍; …… 这一串串数字离不开2010年榆林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 2010年,榆林各级党委、**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把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七抓七促七突破”,深入开展“三增两减”活动,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和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节节攀升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1882.30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19.6%,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增长。生产原煤2.57亿吨,比上年增长19%;原油983.2万吨,增长15.4%;天然气109.9亿立方米,增长7.2%;原盐41万吨,增长3.8%;兰炭959.6万吨,增长14.2%;金属镁18.9万吨,增长27.4%;电石92.9万吨,增长12.4%;发电量356.3亿千瓦时,增长21.2%。 项目带动经济方式转变 项目投入是确保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的发展要靠项目的投入。2010年,全市90个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投资500亿元。 太中银铁路、包西铁路复线建成通车,神府、榆绥高速公路和王圪堵水库等项目稳步推进;大唐60万吨MTP 项目、省有色多晶硅项目等6个项目省发改委已备案; 定边和子洲的天然气利用项目,省发改委已核准;神华陶氏取得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 麻黄梁煤矿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石窑店煤矿、府谷郭家湾煤矸石电厂、西京1500吨单晶硅项目正在进行单车试行,锦界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一期生产线已试生产,二期主体框架已完成。 狠抓产业结构调整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技术崛起,榆林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能源化工、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榆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靖边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总规划已得到省发改委批复;大唐定边张家山风力发电、靖边九里滩太阳能示范电站3个新能源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国电定边繁食沟风力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长柄扁桃食用油生产项目建成。 同时,建成年产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陕煤集团新型煤制油等一批资源深度转化项目;榆林东方集团专用汽车、神木大同汽车等装备制造项目陆续投产;中能集团投资19亿元的煤矿装备制造项目破土动工;实施了榆林恒源利尔新型建材100万吨废渣利用水泥项目,年产5万吨合成氨、20万吨碳铵的循环利用兰炭尾气等标志性项目。 陕西省首个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精细化工项目——榆林云化绿能有限公司碳酸二甲酯生产项目,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确立了打造西部重要的金融港、物流中心和旅游休闲高地三大目标,启动榆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了榆林、绥德两个物流园区建设。我市被商务部评定为国家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58.74亿元,增速18.2%。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节能减排艰巨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三增两减”活动,采取十大措施,加快民营经济比重,增强民生意识,降低污染物排放和万元GDP 能耗。狠抓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推广节能产品和脱硫、废水回注技术应用,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 全年建成污水处理设施46套,建成靖边等7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定边等10个县城垃圾处理场。预计全年万元GDP 能耗同比下降4%,淘汰962万吨焦化落后产能。预计全年二氧化硫减排11.38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1.19万吨。□记者高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