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绥德石雕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造型各异的石雕产品从绥德走向全国,并迈向世界。“绥德千狮桥”“龙凤桥”,也因精美绝纶的雕刻艺术成为中外桥梁史上的绝唱。现今,如何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振兴绥德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引人深思。 石雕产品享誉海内外 行走在绥德四十里铺沿线210国道两旁,各种造型的石雕产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据了解,绥德石雕已经遍布全国各大都市和名山胜景,还被运往日本、美国、东欧以及东南亚各国。陕西黄帝陵、华清池,中国驻美大使馆门前的石狮都出自绥德石雕艺人之手。 绥德石雕企业大都集中分布在四十里铺镇、薛家河镇和辛店乡刘家湾村的210国道旁,其次还有满堂川乡、马家川乡、义合镇等乡镇的一些村庄,其中谢家沟至麻地沟占到总数的80%以上。绥德中小企业促进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绥德共有石雕加工企业、摊点216个,从业人员1760多人,年营业收入7600多万元,年产量达1万套(件、对),利润3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210万元,固定资产达580万元。石雕产业的发展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绥德石雕企业规模较大的有12个,占到6%;中等的有54个,占到25%;较小的有150个,占到69%。这些企业大都仍处在传统的家庭作坊式阶段,销售基本靠订单。匠工素质整体不高,小学、初中学历的人数较多,高中学历的人很少,有不少技师还是文盲。据统计,从业石雕的1760人中,经有关部门认定的技师不足10人。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绥德石雕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石雕产业发展之缺憾 品种单一、创新意识不强,是绥德石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绥德县四十里铺石雕生产仍然遵循传统的雕刻程序和操作工艺,其产品造型单一、缺乏变化。一些业主唯利是图,缺乏长远眼光,只顾数量不求质量,石雕产品工艺粗糙,质量低下;有的业主甚至用水泥进行大规模的简单复制,造成石雕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指导,从业者又受自身条件、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作品缺乏独创性和人文内涵,这是绥德石雕的一大缺憾,也是今后发展的硬伤。 “绥德石狮外形的憨厚温和掩盖不了其本身文化含量的退化,文化含量不高的石雕产品很难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绥德中小企业促进局副局长、石雕中心主任王平担忧地说。 近几年来,受石雕产品质量下降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业主不择手段地抢生意,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降低价格,这样一方面使得石雕业的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技术标准,形成了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绥德石雕业宣传不到位,业主们完全是坐等客户,不主动寻求市场,用他们的话说是靠“运气”、靠“210国道”来销售。 **搭台企业唱戏 绥德石头资源丰富,雕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石雕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依托现有优势,扬长避短,提速发展?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调研,绥德中小企业促进局副局长、石雕中心主任王平认为,**要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全心全意为石雕产业搞好服务,采取引导、扶持、服务、保护等措施,在政策、技术、物质、信息、市场等方面加大对石雕产业的服务力度,调整布局,发展壮大石雕产业。 实施精品战略,按照IS09000 系列标准,石雕加工企业应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检验,打造质量一流的绥德石雕精品;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石雕人才的培养,企业从业人员要正确处理传统继承与作品创新的关系,开拓创新,以石狮雕刻为主,向仿古雕刻、人物肖像、建筑装饰、石版画等方面拓展,在保持和发扬绥德传统石雕艺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现代雕塑,从而提高产品身价。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