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市中的春节已渐渐失去了味道。然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依然保留了最具年味的春节活动!神秘古老的祭祀仪式,热情奔放的民俗汇演。来感受阔别已久的乡土气息吧,多娇榆林敞开怀抱迎接你,等你来这里寻找“最陕北”的风情! 寻找最陕北风情之一 城市中的春节已渐渐失去了味道。然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依然保留了最具年味的春节活动!神秘古老的祭祀仪式,热情奔放的民俗汇演。来感受阔别已久的乡土气息吧,多娇榆林敞开怀抱迎接你,等你来这里寻找“最陕北”的风情! 红色的吉庆世界 这里有那份最亲切的乡土味。千沟万壑的黄土地沉寂了一个冬天,都在年的召唤中突然醒来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灯笼,浓墨重彩的画面、温暖的黄土底色,还有比这更浓烈的情愫吗? 月尽儿,也就是大年三十贴对联是父老乡亲们的一件乐事。先小门后大门,红红的春联掀开喜洋洋的气氛,千门万户瞬间就暖意融融、红红火火了。春联如同榆林人的性格,大气、红火、吉祥、情真意切。不光大门、房门贴春联,灶房有对联专为“灶爷”而贴。在农村,企盼风调雨顺,给老天爷贴着:“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和蔼可亲的土地爷爷自然也贴着:“五行土德厚,三财地道深。”猪圈、羊圈、牛棚上的对联大多是“槽头兴旺”,连磨、碾子上也要贴带喜生财的字条。 早在贴春联前,大姑娘、小媳妇还有巧手的老太太们早早就开始剪窗花了,花鸟鱼虫、禽兽果蔬……所有能表达美好祈愿的符号和元素都被镂刻在红红的纸张上,朴素、夸张的美都赶在年三十那天跳跃在窗格子上、大门洞子间。想了解陕北的美,了解榆林丰厚的民间文化元素,此时信步黄土高原触目皆是。神府窗花线条明朗、三边窗花风情浓郁、绥德米脂一带窗花温婉绰约…… 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鞭炮锣鼓响起来、火热的秧歌扭起来——陕北年,就是精彩。 热气腾腾的美食天堂 来陕北过年,远不止于一场红色的视觉盛宴,大饱口福才不虚此行。过了腊月二十三,年的味道渐浓,浓就浓在年茶饭的烹制中。陕北之北之味道,榆林十二县区处处有精彩,精彩又不同。八碗、五魁、油糕、包头肉……陕北人把厨道的精彩在辞旧迎新之际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凝聚着年味儿的美食被统称为年茶饭。 进入腊月二十三,年茶饭就开做了,磨豆腐、蒸馍馍、杀鸡宰羊……忙腊月、闲初一,年茶饭可是要让整个正月吃得悠闲又现成的,于是很多独特的工艺齐上阵了。高原上生长的软糜子去壳碾米、压米成面、细罗子筛好,上锅蒸就,再揉成团晾好,复杂的工序后才有支起油锅等待“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年茶饭的主料多是杂粮,富含现代人所追逐的各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再与丰富的肉类相佐,搭配高蛋白的豆类,养嘴、养生。 黄馍馍、“五魁”(由炸丸子、红烧肉、酥鸡、蛋包肉、清蒸羊肉等为主的蒸碗组成)、拼三鲜、油圐圙……单听这样的独特名称就够让人垂涎了。年茶饭后面还都有着美好的寓意,糕就是高,五魁食后荣登魁首……包着枣泥馅或豆沙馅的黄馍馍在料峭的春寒里冻上冰渣渣了,味道反而更甜美、更好吃了。白面馒头在过年也要做成各种好看的形状,点上红绿点点,好看吉利。还有油炸炸、马蹄酥这样别处难以见到的美食,也是年茶饭必备。榆林的每个县区,年茶饭做法、种类又略有不同,风姿绰约的榆林,在年的洗礼中多味又多情。 各种美食前怎能少了美酒呢,来榆林过年,黄酒的独特滋味也会让你流连忘返。黄酒也叫米酒、浑酒,其味甘醇,香郁可口,用黄米、软米或谷米放置于热炕头发酵所成。喝黄酒时,再炒几个独特风味的地方小菜,边喝边吃,谈笑风生。如今围炉守岁的年夜饭也搬进了酒店、食埠,一样的年味浓浓。春节期间,榆林不打烊的餐饮随处可见,红火喜庆,也能满足南来北往的人对年茶饭的向往。 大秧歌扭起来 鞭炮声中,新的一年来了,伴着锣鼓声,在乡间,沿门子的秧歌队也出发了。铆足一年的劲头,最火热的陕北大秧歌其实就是这沿门子的秧歌队了,没有什么专业演员,村里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一起扭,凭的就是似火热情和实实在在的祝福。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穿着红红绿绿的男男女女走家入户秧歌拜年,这是陕北年俗中非常独特的风情,送福送红火,图的是乡民一年的顺顺当当。 在农村,秧歌队“沿门子”到每家每户,根据院子的大小,或闹大场子,或踢小场子,伞头会根据家庭情况,即兴演唱贺喜,有时还会有二人台、跑旱船等节目的上演,热闹红火。 等什么呢?快来陕北榆林,年的高潮才开始了,临近正月十五,你没见过的年俗、你没赶上的红火才开始了。咱边吃边继续欣赏《寻找最陕北风情》之二。(图/赵鹏飞文/李苗苗) 寻找最陕北风情之二 多娇风姿、缤纷热情,苍劲的黄土高坡,暖融融的窑洞,震撼人心的信天游,豪放粗犷的老腰鼓……喜庆、热闹、纯粹。春节过了,你的大年还过得意犹未尽,感受浓郁的年味,请来陕北之北榆林,来一次文化休闲体验,体验独特的大漠风情,留一场值得记忆的人生经历。正月的红火,在这里,奔着正月十五高潮迭起,奔放的热情要持续到正月二十三以后甚至更久。 别开生面的民俗汇演 闹秧歌是陕北年俗中最有地方特色、最具号召力的娱乐活动。扭秧歌的队伍中,男的不论是老汉还是后生,都生龙活虎、激情四射;女的不论是婆姨还是姑娘,都婀娜多姿、柔情似水,陕北人特有的精气神在歌声、鼓声、身姿扭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有跑驴、跑旱船、大头娃娃,往往逗得围观群众捧腹大笑。 “转了九曲阵,活到九十九”,转九曲也是元宵节前后榆林各县区闹红火的一大特色项目,也叫“转灯”。转九曲会选一个较宽敞的平地,将367根高粱秆(柱头)等距离栽成四方形阵图,将柱头与柱头按一定规则用高粱秆或者树枝(现在有用钢材的)等连接起来。一排栏栅与另一排栏栅之间留出弯弯曲曲的路,走过去再返回来,各有九道曲折。在柱头上安放由各家各户捐做的367盏油灯,中间柱头安放7盏,叫七星灯。油灯一般是将白萝卜中间挖空,注满麻籽油,加棉花捻子点燃。九曲像一个很大的城郭,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人们也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实际上九曲是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变阵形式,榆林各县区的九曲阵法各有阵图,其中绥德、米脂的转九曲最为出名。转九曲消灾免难,新的一年幸福美满。入夜,主持人大声吆喝:“掌灯!”霎时,367盏油灯同时点亮,如同白昼。转九曲开始了,锣鼓家什敲起来,秧歌队扭起来,在吹鼓手的带领下,步入“九曲”。这时,全村老少齐出动,连病人也由人背着跟在秧歌的后面,转过一圈又一圈。转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的特殊习俗,当然这种“偷灯”行为是默许的,甚至带有某种鼓励色彩。小小的油灯对年轻的媳妇另有一种吸引力,传说,偷个绿灯生女子,偷个红灯生儿子。守灯人不时高喊:“偷灯养小子哩!”故意挑逗年轻媳妇偷灯。 “铁水打花”是米脂一绝,难度高,且极具危险性。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这一传奇的民间焰火传承至今,目前,米脂县唯一打花的组合是艾小师傅、何和旺老人和他的两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子。铁水打花活动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进行,而且必须是晚上。他们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装进坩泥锅,并熔化成沸腾的铁汁,用一块木板,抓一把潮湿的锯末,放在木板的一端压实,用大拇指在锯末堆中间捏一个小坑,再从坩泥锅舀两勺铁水倒在小坑里往天上扬,铁水带着燃烧的锯末在空中飞散,惊心动魄,非常壮观。 此外,说书、民歌演唱、打火塔塔等多种充满民俗气息的活动也会让你大饱眼福,横山老腰鼓激情洋溢、榆林小曲温婉多情……这些都在正月十五前后精彩呈现。在榆林古城老街上,正月十五前后,华灯初上,骑街的六楼上,民间艺人闪亮登场,他们带着古老独特的艺术和真挚的祝福贺岁,不欣赏绝对是遗憾。 神秘古老的祭祀活动 走一走古城、白云山上祈福、在激情洋溢的大秧歌中徜徉……正月来榆林,平时难以见到的那些神秘古老的祭祀活动保证让你的行程添上回味无穷的精彩。 “放赦”在佳县,是每年正月初九举办的特有的祈福祭祀活动,活动主场在佳县峪口乡谭家坪村。放赦活动早在正月初就开始筹备了,人们以极为虔诚的方式,炸面花捏面供,给赦人缝新衣新帽。初九那天,供奉了一年的赦人、赦马被请出来,抬上山,在热闹的鞭炮声中,沿着一条特制的超长绳子,从高高的悬崖上滑向山下的人群中,抬头望去,好似神仙下凡。骑马或驾鹤的“神仙”飘落人间时,下面的人们都一拥而上,场面热闹的程度无法言表,可以说是道场祈福大会,也可以说是狂欢节。 横山牛王会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共举行三天。党岔镇马坊村华严寺的牛王大会是横山县内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参与群众最多,也是横山的诸多民间宗教活动中最重大的。春耕即将来临,请来牛王老爷,保佑耕种顺利、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已有上千年传统的牛王会活动包括礼仪、建筑、手工艺、雕塑、绘画、秧歌、文学等多种文化形式,集结陕北最全、最大的民间社火活动,它不仅保留了陕北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同时保留了很多民间组织和众多民间艺术、体育竞技活动、民间手工艺的原生形态,在民俗研究和保护民间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春节是炽热的,榆林人的心也是炽热的,还等什么呢,年味在这里经久弥散,快来榆林,寻找这最陕北的风情!(图/赵鹏飞文/李苗苗) 来源:榆林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