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论坛布丁 于 2016-4-6 16:37 编辑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难留 提起哥哥你走西口 哎小妹妹泪常流 送出来就大门口 小妹妹我不丢手 有两句的那个知心话 哎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万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的那个人儿多 拉话话解忧愁 王二妮《走西口》 ![]() 《走西口》这首歌曲我们都耳熟能详,也会跟着哼唱,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不单山西、陕西、内蒙人会唱,甚至更远些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也会。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走西口》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 山西人、陕北人都有“走西口”的传统,所谓“走西口”就是在旧社会、由于生活所迫,有一部分人到蒙古地区做生意,现在叫做打工或发展。一百多年前,有个叫乔贵发的山西人在蒙古草原一个叫包克图的村子里卖豆腐,后来他在这里开了一家商号叫“复盛公”,“复盛公”就是今天包头市的雏形。包头人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山西有许多有名的大宅院,祁县的乔家大院就是乔贵发走西口发财之后为自家修造的院落。 ![]() 当然,不是所有的走西口的人都能发达,陕北走西口的人好像尽是些赶着牲口搞贩运的,没听说谁发了财,倒是在“西口”路上流传了许多他们亦苦亦乐的民歌。 陕北人走的“西口”是指陕西省榆林市区以北七公里处的红石峡,也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 现在榆林市区西北的沙丘上长了许许多多的树和草,这是近年来人们绿化防沙的成果;二十年以前,当你站在红石峡旁的镇北台上,向西北望去,全是黄色的沙丘,沙丘上稀稀落落长着沙蒿和当地人才能叫起名的草。很远处也能望到一些树;当地人是说,有树的地方就会有水,也是有村子的地方。这个村子大概是在绥德县的三十里铺或米脂县境内的某个村子,因为再往前过红石峡就是沙漠了。 ![]() 我的老姑父也曾是走西口大军的一员。如果他活着的话,应该已经92岁了吧。 ![]() 因为家里贫困无法养活他们几个孩子,在他13岁的时候就被迫外出学艺。那应该是一九三几年吧,大机器时代还没有来到,在包头地区毛匠的手工毛织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用牛、羊毛纺成线,然后织成褡裢、织毛毯等物品,褡裢就是以前跑远路人搭在肩上或挂在腰间中间开口,两边缝合的包袱),于是他背起远行的包囊,没有牲灵,没有车子,有的只是两条瘦小的腿,迈过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开始了走西口的艰辛生活。 ![]() 穿过沙漠才能到达包头。这句话说着简单,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这其中的辛苦,更甚者来说,是恐惧,在走西口的道路上,被饿死的,冻死的,太多太多,残骨遍野。那时候没有什么气象部门预报,不能预知天气,他路上遇到过沙尘暴,迷失了方向;也曾遇到过狼群,差点就此结束生命;遇到过土匪,也被国民党抓去充壮丁。所幸当时的他还小,土匪和国民党对他警惕心不高,从而躲过一劫。 ![]() 我老姑在小的时候就订给了我老姑父,两人素未谋面。在我老姑父十七八岁的时候,她便嫁了过去。那时我老姑父远在包头,路途遥远,且包头已被日本人占领,有诸多的不便,未回家,我老姑便抱着花瓶在神木拜了堂。刚好我老姑的妹子要去包头成亲,于是她们也去了包头,寻找她们的丈夫。我老姑父在蒙地受到了妻子来寻他的消息,赶忙去包头城接我老姑。他去时适逢日本轰炸包头城,进不去城里,便在城外草垛上睡了几天几夜,是路过的工人们看他可怜,给他换了身衣服,带他进了城,夫妻二人这才团聚。我老姑的妹夫家就在包头,于是他们便也定居在了这里。那是的他已经出师,每天在蒙地四处游走,和现在修门窗的营生一样,游走在各个村子,给几户人家织完再换地方。 即使是这样的辛苦工作,他也刚够养家糊口。解放后,因为父母年迈才回的神木,后来政府在老街附近分了一块破地才修起了房子,还继续着他的手工织毛制品的手艺,而那时机器生产已经盛行,毛匠的手艺也逐渐不在占领主流。 ![]() 我老姑父虽然没有挣多大钱,可他最起码安全的回来了,在走西口的道路上,有多少人杳无音讯、尸骨无收呢? 山西北部,有一个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这里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这个风俗从清代开始,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船工主持,大家十分庄重地把船开到黄河中央,然后开始一盏一盏把河灯放下去。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不仅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盏灯还代表了一个孤魂,放灯的人希望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把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故乡去。 ![]()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提起哥哥你要走西口呀,小妹妹我泪常流。送出来就大门口,小妹妹我不丢手。有两句的那个知心话,哎哥哥你记心头。哥哥你走西口,万不要交朋友,交下了的那个朋友多,操心你忘了奴。”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