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论坛布丁 于 2016-4-12 16:38 编辑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因寺院所在的山峰叫做“宝峰山”,故而叫“宝峰寺”。但西津寺的本义是位于河西之要津之地,因此为了与黄河对面的东津寺相对应,被称作“西津寺”。西津寺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西津寺曾于元代忽必烈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 ![]() 而提到西津寺,我们不得不说聚宝盆的故事。 这天寺里的老和尚起的比平时要早一些,最近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的徒弟每天都会去寺外的空地上割草,虽然这块空地长不过五尺,宽不到三尺,但却很湿润,常有野草蓬生。可奇怪的是,不分季节,每天正午过后小和尚都可以背回一捆新鲜的嫩草。于是他打算一探究竟。 ![]() 只见小和尚到了空地之后捡了块干净地方倒头便睡,并不去割草。老和尚大惑不解,但也没有上前惊动,仍旧暗中观察。待到正午,那块空地突然齐刷刷长满一尺多高的嫩草。只见小和尚翻身起立,手提镰刀三八两下就把草割完,刚好捆成一背。老和尚大为惊异,等小和尚背着草走后疾步上前用手用力刨土。刚刨到一尺有余,只见土中露出个瓦盆盆口,稍加用力,瓦盆就被拔出地面。令他失望的是,这个瓦盆做工粗糙,表面凹凸不平,样式很难看。不扔吧,留着没多大作用,扔掉吧,又觉得可惜,于是老和尚就顺手提回寺院用来喂鸡。可还是有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往那瓦盆里抓一把米进去,盆一下就满了;把米倒掉,盆又自满。师徒二人见此情景,都觉得很神奇。于是老和尚认为这是个宝盆,此后视为珍宝。 ![]() 有一次,老和尚要出去云游,就将宝盆埋在了寺院的地下,但他怕回来后找不着,所以他就去对面山上的东津寺,折了一枝柏树枝,插在了西津寺。但他又怕与其他的树木混淆,所以就将柏树枝向左拧后向下插入,自此,老和尚以为是万无一失了,半年后,老和尚回来后看到,西津寺山上遍地都是向左旋转,向上生长的柏树,于是聚宝盆就永远的留在了西津寺的山上。 ![]()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那天白天发生的事情师徒二人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有一南方货郎投宿庙中,闲谈中提到了这件事,货郎常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一听就知道这是聚宝盆,暗生歹意,故不点破。深夜,等到师徒二人都已熟睡,货郎就悄悄起身来到院中,在瓦盆中投了一枚钱币,一瞬间只见钱币不断从盆中溢出。他大喜过望,急忙把钱收好,抱着瓦盆溜出院门欲偷溜走,又怕师徒二人发现追赶,更何况天黑路险不便行走,只好找了一块空地,刨一小坑将瓦盆埋藏,又担心日久难以觅寻,就从寺中唯一一棵古柏树上折了一小枝插于此地,以便日后辨认,取回。做完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潜回寺院假寐。第二天天未亮,他就匆匆动身下山。 ![]() 三年后,货郎打探到师徒二人都已不知去向,遂赶回西津寺取宝。远处一望遍山翠绿,整座山峰全长满柏树。他上山细找埋藏瓦盆之处,哪里还有半点影踪。他还不死心,就从货担中拿出针来一棵棵试探,想依此来判断聚宝盆在哪棵树下,但所有针全部用完仍未找到。货郎长叹一声,悲伤至极,竟倒地身亡。 ![]() 西津寺的佛音阶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原本西津寺没有现在那条上山的路。2001年西津寺重建时,当时的村领导焦向明思考如何解决上山问题而苦思冥想想不出方案。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开辆吉普车从崎岖山路上直上山顶。他根本就不会开车,等醒来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到西津寺查看昨晚做梦驾车上去的地方。一看竟然是一个悬崖峭壁,半山还有个大岩石,根本无路行走,但他还是决定在这里修路。石阶全用1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的石条砌成。 ![]() 2004年3月石阶砌成后,石匠沿着石阶逐个检查石条砌筑的质量时,无意发现石阶会发出不同的咚咚声。而且越到顶部越响,可一到顶层的地面,声音戛然而止。石匠们感到奇怪,就又走了一遍,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可试山门以下的石阶时并没有响声发出。后焦向明便请人书写“佛音阶”三字立于醒目地方。 本帖资料部分来源《马镇村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