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秀 于 2016-5-4 15:27 编辑 2015年夏天,我们开始拍普法微电影,在论坛上发了帖子招募演员,老屈前来报名。我记得他穿着白色衬衫,手背在身后,在论坛的楼道里走来走去,看看这个办公室,瞅瞅那个办公室,眼神里有好奇,还有一股子敬畏。 我们面试了很多演员,老屈是唯一的中年大叔,被同事登记在册,以备角色需求。老屈离开后,大家讨论,说是老屈参加过《平凡的世界》的拍摄,还好像专门去过外地在其他电视剧中当过小角色。对于他,我们整个剧组都充满了期待。 直到第三部微电影,老屈才等来了自己的角色,《百善孝为先》中的大儿子。因为老屈长期在大柳塔生活,当时在选角色时,剧组内部有争议,怕老屈嫌远,片酬又不高,不愿来。同事说试一试,给老屈打了个电话。没想到,老屈一口答应,还很高兴。第二天早晨,七点半,剧组的工作人员正在搬设备整理道具,老屈就已经到了门口,他拎着个旧包,拘谨地站了一会儿,开始帮着搬一些重的东西,没把自己当外人。 编剧将打印好的剧本递给他,他很激动,走来走去大声地念叨着台词。念一会儿背一会儿,遇见不太懂的,就跑去问导演:你看我这样演行不行?情绪够不够?导演对老屈特别满意,觉得他全身上下都是戏。 拍摄中间,会有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老屈无聊,开始给大家唱,都是他自己编的一些歌,不是很好听,也不难听,歌词倒贴近生活。唱完后,老屈会谦虚地问:如何?大家说好,老屈就再唱一个;大家说一般,老屈也会再唱一个。《百善孝为先》这部微电影拍了三天,老屈断断续续、花样百出地唱了三天。拍完之后,老屈也没有消停,在剧组的微信群里,不断发来自己创作的歌词、诗词。有时候夜里十一二点,老屈还在群里唱着。 老屈真的很能演戏,他会尝试进入角色,加许多的情绪和小动作进,使得角色本身更立体、丰满、鲜活。因此,后来,只要有了稍微年长的戏份,我们都会联系他。而他,虽然远在大柳塔镇,依然答应得最爽快、到达剧组的时间最早。 我一度怀疑老屈的家人是否支持他这般为艺术不断奔走、付出、没日没夜,但是一直也没好问他。只知道他住在大柳塔,是开三轮的,时间比较自由,为了拍摄,可以随叫随到,跟着剧组,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对演戏充满热情。 作为一个中年人,老屈活得有些不真实。他天真,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热爱创作,甚至不惜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当他的同龄人都在打麻将、喝大酒的时候,他却拿支笔,端坐在简陋的老屋里,写诗、写歌词,赞美他遇见的好,抨击他看到的不好,像个古时候的江湖说书人,说着大事小事琐碎事,热情如少年一般。 一些人标榜文艺活得世俗为名为利鞠躬尽瘁,一些人活得世俗却真的文艺。老屈是后者。他开着三轮车,拉拉货,赚点钱,随时拿出自己的小本子,为这个世界写一两首诗。可能那些诗,并不似想象中的好,也没有被大家口口相传或是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但可贵的是,文艺中年老屈,始终坚定地走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从没放弃。 后来又拍了一部微电影《深渊》,拍摄地点在绿树成荫、草色连云的村庄,老屈在里面饰演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有一段,拍得特别好。他扛着锄头,走在乡村的路上,唱起一首陕北民歌,歌声悠扬,弥漫在天地间,风吹草低,绿树摇曳,为他伴奏。 可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老屈不会到达多么高的山顶或者有什么登峰造极的修为,但是,他作为普通人而无所求的对创作和艺术的坚持,却是我们很多人做不到的。单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毕恭毕敬地称他一声:屈老师,屈继斌老师。 附微电影观看地址,希望大家给文艺中年老屈点赞。 深渊:http://v.qq.com/boke/page/p/0/q/p01759jyh6q.html 百善孝为先:http://v.qq.com/boke/page/v/0/x/v0175pzw39x.htm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