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12下一页
发新帖

[人物专访] 陕北大地上的刮野鬼(记陕北艺人纪振斌)

阅读数:3316  |   回复数:12
卐河流卐 发表于 2016-5-5 14:10:5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卐河流卐 于 2016-5-6 08:21 编辑


陕北大地上的刮野鬼              
                                                ——记陕北艺人纪振斌

如果有人问第一个唱民歌的人是谁?陕北民的发源地在哪里?陕北民歌是什么?我想这三个问题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陕北人都不会回答。不会就是不知道,在这样长久的民歌传唱史中,就是因为不知道才加深了他来自历史深处的美感。在陕北民歌而言,它仅仅只是陕北人的一种情感表达。在流传下来的传统名歌里,我们几乎找不到民歌的作者,而民歌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留传下来了。在陕北民歌传承的过程当中,传承者为人民,歌唱者为人民,改编者亦为人民;他们把喜、怒、哀、乐全都寄托于民歌。在面对苍茫大山,面对贫瘠的高原的时候,他们只有用“拦羊嗓子卧牛音”作为苦难与欢乐的表达。陕北已故作家路遥曾说:“我们挥舞着撅头在大地上写下了无数的诗行。”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陕北人是天生就的艺术家,他们把一块块梯田有层次的耕耘,掘下了一圈圈乐章。

如果你确实要问这些艺术家的起源,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这种起源应该来自“胎教”(陕北童谣)。从陕北版的摇篮曲:“毛孩毛孩睡觉觉,山上哈来个老道道,腰了系了根草腰腰,头上还戴了个草帽帽。”可以得出,陕北人打小就在接受一种叫做“韵”的旋律。这个东西,日积月累,熏陶着陕北人铁汉柔情,最终造就了后来陕北民歌的传唱与改编。

陕北有民歌,不乏传承者。但在当下新媒体快速冲击视网的时代,民歌需要传承者,需要纪振斌这般历经苦难,却仍旧执着的传承者。

纪振斌,19726月出生在陕北一个非常普通的农家。当时刚刚2岁的他,每听到村里喇叭响起,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到会跑的时候,他就开始听别人唱酒曲小调,咿咿呀呀的学习。“上了小学以后,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口琴。从那时候起,我就有一个理想,我要学音乐!”他说。

有了这个愿望,82年小升初的他便报考了神木县晋剧团附设戏校,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最终他脱颖而出。由于热爱,他三个月便将所有戏剧的基本技法学会,并被剧团纳为正式演员,开始下乡演出。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这一演便是四年。四年来,他走进了千家万户,把欢乐与艺术传播,换回了父老乡亲对他的认可和黄土大地对他的磨炼。在别人而言,学习就是混口饭吃,能够上得了台面,便也知足了。但对他而言,单单眼下的一些成就,远远不能满足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学习的欲望。他要汲取更多的营养,登上更大的舞台,把歌声带给更多的人。

之后他又去了乌兰牧骑歌剧团、包头市晋剧团进行了三年多的学习演出,三年来,他在学习与演出的过程中兢兢业业,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都一丝不苟。90年他又考入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巴盟戏剧班,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半工半读,蹬三轮、卖菜、打树坑、当壮工,背煤块……三年时间,只有20岁的他便将《打金钱》学会并成为了自己的拿手戏。他说:“当时一个农村娃娃想要出人头地,你就得踏踏实实的学习。我不跟他们比富有,我只有通过学习才可能赢得尊重。”
功夫不负有心人。93年那年准格尔煤矿文工团招人,考官看了他的资料以后,直接作为特招生招入,同年他又参加了包头漫翰团和九原骑的演员招聘,皆被录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96年正在他艺术道路渐上正轨的时候父亲生病了,听到消息他毅然放弃了正式工作,选择回到父亲身边。回家后他一边搜寻医疗信息,一边打工赚钱。为了全家人的一日三餐,他下煤窑、蹬三轮,贩卖蔬菜,压力大的时候,他时常一个人跑到野外高吼,吼痛快了,他又继续奔向苦难的生活中去。也许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这也是他唯一的慰藉吧。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的家庭情况日渐好转,他创建了自己的婚庆公司。陕北俗语有言:“本事是真的,西洋镜是空的。”在经营婚庆公司的过程中,他的演技逐渐被人们喜欢,县上文艺活动也多次邀请他演出。2003年,他被县上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调入神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多次为县上编排《打金钱》以及广场文化编排,在编排过程中,他把从内蒙等地听来的漫翰调也慢慢传唱开来。

2011年文化馆参加艺术学院的民歌比赛,在场专家通过歌声听出了他的音乐功底,但由于戏剧对嗓音的影响,同年916日便推荐他去参加了成人进修,专对美声进行了学习。

在北京,他住在相对廉价地下室里,专注于音色、气息、语言方面学习。这一次的学习对于他而言是困难的,但是普通话和意大利语对于他也是两大难关,但是为了学习,他决定豁出去狠拼一把。他开始没日没夜的地练习,有时是半夜有时是通宵。在常人看来这是困难的,而对于他,自从入门以后,慢慢地开始变为一种享受,现在的他完全可以完成普通话和意大利语的演唱。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纪振斌作为一位陕北艺人而言,他所经历的困难,也正是黄土大地给予的抚慰和艺术道路上的垫脚石。此刻的他正像陕北大地黄澄澄的谷子一样,随着秋风把民歌传承下去,把美好愿景传承下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11 无聊无聊
神木小胡同 发表于 2016-5-5 14:26:0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卐河流卐 发表于 2016-5-5 14:35:2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艺人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神木小胡同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5:41:01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是,艺人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神木小胡同 发表于 2016-5-5 15:41:2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是,艺人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神木小胡同 发表于 2016-5-5 15:41:3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是,艺人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卐河流卐 发表于 2016-5-5 17:54:1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电脑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遗忘在风里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9:33: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老纪不容易,挺好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卐河流卐 发表于 2016-5-6 08:13:5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嗯,在这条路上他太难了,搞艺术难得的就是这种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在强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07:54: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嗯,去过我们哪里大柏堡秧歌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