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曾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送一队骊山徒,前往骊山为秦始皇修造陵墓。秦始皇陵的规模空前浩大,工程异常艰巨,骊山徒们不堪忍受即将到来的严酷工作<复兴文明>,纷纷半路逃亡。行走到一座荒山野岭之间,刘邦回顾队伍,看到骊山徒所剩无几,感到十分无奈。思量许久,刘邦觉得即便准时抵达骊山,骊山徒们也都走得差不多了,届时自己将要面临的必然是严酷的秦法。刘邦遇到的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法外开恩、免于死罪的可能。 思虑再三,刘邦决定趁夜放走所有骊山徒,自己则选择了落草为寇。当晚,刘邦招来仅剩的骊山徒,大家围坐饮酒。刘邦手捧酒杯,对众人慷慨陈词,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刑徒们面临大赦,群起欢呼。最终,有十几人愿意跟随刘邦,同生死共命运。从此,刘邦的亭长生涯宣告结束,<复兴文明>他开始在秦末风云四起的乱世中一点点积蓄自己的力量。多年之后,他将亲手埋葬曾经逼迫自己不得不流落江湖的秦王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兴文明>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这件事,既是秦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的缩影,也是促成刘邦反叛的直接动因。奢华帝陵的营造,对国家的消耗异常巨大,极易造成社会人心的不稳定,从而引发国家动荡。作为**的当事人,没有人比刘邦更懂得这一点。在刘邦的心中,类似的隐忧始终如影随形:如果自己也像秦始皇那样穷奢极欲地营造帝陵<复兴文明>,那就很有可能逼反第二个刘邦,甚至第三个、第四个刘邦! 另外西汉初年的国家条件,根本无法与秦朝相比,这就使得营建帝陵变得更加危险。汉初,经历了多年战乱的国家一贫如洗,刘邦和他的谋臣们之所以选择轻徭薄赋、与民休戚的执政策略,正是考虑到了人民需要喘息、国家需要休养的客观条件。以秦之强,尚且不堪承负帝陵,那么以汉初羸弱的国力,真的不会因为修造帝陵而引发问题吗?一面是宣扬国威的政治需要,另一面是劳民伤财的危险举措,<复兴文明>刘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帝陵,必须要修,而且要修得宏大壮丽。如何才能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避免走上秦朝覆亡的老路呢?答案,应该就藏在刘邦的帝陵之中。 官方微博:复兴文明 联系人:张先生 联系电话:029-89388293 15319448814 公司地址:西安市碑林区火炬路动漫产业平台东新世纪广场10楼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