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榆阳区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的调研报告 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 一、基本情况 2009年按照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榆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榆林财政局、榆林科协技术协会《关于开发农村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意见》(榆政办发[[2009]32号)的精神,我区按照市上的要求进行了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招聘工作,共招聘105名,其中本科45名,大专55名。全区487个行政村每5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协管员。按文件精神所聘人员实行劳务派遣制,由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委托劳动派遣机构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聘用期限暂定为三年,聘用期内聘用人员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可随时解除聘用合同,三年期满聘用合同自行终止,空出的岗位可安置新增的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协管员由我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科协与乡镇双重管理,以乡镇考核管理为主,由乡镇提供住宿、办公等设施,日常管理考核工作由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站负责。二、工作开展情况 1、精心组织岗前培训。09年经区人事局统一组织考试,录取的105名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在区政府南一楼进行了岗前培训。由区科协与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出席会议的有政府、人大、政协及市科协领导。区科协就有关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的职责及业务进行精心的讲解,细致的部署。会后,宣读了人事的分配。并且明确强调,我们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分配到各乡镇(办事处)要听从党委政府的安排,让做什么事就得做。 2、在单位工作业务。分配下来的人员,由一级党委政府进行分工。具调查在乡镇(办事处)的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们,有的负责计划生育统计、有的负责养老保险、有的负责民政方面的工作、有的负责办公室打字员、有的从事医疗保险、有的驻村、有的······。每个乡镇(办事处)的分工不同,所从事的工作就不同。并且这类人员大部分在单位上负责的都是一些要害的工作,是单位上的业务骨干。是一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放心的好干部、好苦力、好奴仆。是单位领导和同事们随叫,随到的踏实、埋头苦干的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不仅要负责领导安排的工作,还要负责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在工作上,这类群体能够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能够团结同事,处理好干群关系。 3、工作上的业绩与考核。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都是高等学历的人才,素质都很高。对待工作都很认真,很负责。态度端正,积极的配合党委、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并且能够按期的完成任务,取得好的成绩,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有的工作甚至得到了区级领导的肯定和赞同,更得到了市科协主席钟自鸣的好评。考核组也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得考核工作是由区上与乡镇考核双重管理。这些人员现在在每个乡镇(办事处)具有顶梁柱的作用,是真正的能够体现出来工作扎实、踏实、认真、负责的好干部。 三、存在的问题 1、身份问题。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的产生,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为了促进就业所开发的岗位,是临时性的。招聘的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人员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积极性较高大、事业性较强强,但由于身份问题,一方面他们的提拔使用受到了限制,在一定大程度上打击了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工作的积极性。长期这样下去,这类人员就会形成一种被歧视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2、工资待遇问题。我区09至10年每月850元,较最低工资标准高50元。11年涨了200元,成了每月1150元。随着物价的上涨,这点工资,在榆林来说,生活、生存都从在问题。别说还要赡养老人、娶媳妇、买房之类的事情。况且,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与单位的其他干部统一管理,随着公务员津补贴提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的实施。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和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差距悬殊。这样更会给这些人员带来负面的影响,消极的心理。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年下来没有钱赚。并且都是些困难的就业人员,这不是雪上加霜么?让这类人员就没有办法生活生存。 四、意见和建议 1、积极争取,变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为事业单位人员身份。鉴于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多数为大专以上学历,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从2012年元月份开始,将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纳入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使其在今后正常流动,培养提拔使用。依据《关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陕人社发(2010)125号] 2、提高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工资待遇福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财政状况好转,特别是我区的财政收入2010年突破9.2亿人民币这样好的情况下,在加上就业再就业资金结余量大,建议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劳动保障与科普协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一方面缩小同一地区干部职工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结余。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