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说起的神木美味 据说有个美国人曾预言:土豆会占领全球市场。从今天土豆在世界各地食物结构中的位置来看,这个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就土豆与神木的缘分来看,也能一窥这个预言的真实性。 土豆在神木人的口语中很少用,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食物——山药,当然本地人不是都知道山药这个在植物学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植物学上的山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就形状来说,这与土豆的形体差异是挺大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盗用”了这个名字。其他地方对于土豆的称呼有很多,包括马铃薯、山药蛋等。除了山药,本地人对于土豆的称呼还有,如蛮蛮、洋芋等。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物,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陕北的神木人和土豆就此结下不解之缘。在神木人的食谱里,土豆没有是主食还是蔬菜分类概念的。山药丸子就是一道兼有主食和蔬菜两道功效的神木家常菜。 蒸山药丸子需要先把山药削皮擦丝拌入盐,接着撒上面粉,搅拌均匀,捏成类似狮子头大的馒头状放入蒸锅。趁这个时候再炒两到三个西红柿,加入酱油、香油做成汤汁。等山药丸子蒸熟了,取适量到碗里,浇入做好的汤汁,拌着山药丸子吃,味道独到。 蒸山药丸子调汁后食用毕竟较为麻烦,后来饭馆为了方便,会事先把山药蒸好,等到客人点了这道菜后,只需要开火,将丸子炒热就好,这很大程度满足了现代人的快节奏。 关于山药丸子还有一个笑话,是关于外地人对它的误读。据说有个小伙子是南方人,刚到神木,去小饭馆吃饭,看见菜单上的山药丸子,像家乡的狮子头似的,应该不错,而且才十块钱这么便宜,就叫了一份。一边猜测着这份丸子该是什么样子,一边暗自窃喜此地丸子的白菜价。等服务员端上来山药丸子的时候,才知道丸子能做成这样。 随着时间变化的山药丸子,不管记忆的味道储存在哪个地方的哪个碗里,始终是记忆中的一盏灯。 记得小时候最爱吃小姨炒的山药丸子,现在只要去小姨家,定会让小姨炒一锅香喷喷的山药丸子,来回忆儿时的味道。 油糕粉汤 土豆在神木的吃法还有一种,是人们创造力的体现——粉。这种粉与南方人的米粉面貌基本相似。 神木的油糕粉汤是婚丧嫁娶不可少的一顿饭,这里面的粉汤就是由土豆粉做的。做土豆粉用的是秋后新收的土豆。收获季节,农村每户人家的土豆都堆满了院子,这时候,大一点的土豆要被储存在地窖,那些小一点的就会被洗干净,做土豆粉。这时一般会有一个操作机器的人来到村里,一家挨一家的加工。把土豆和水混合起来磨碎,磨出像豆浆一样的液体,这些液体需要沉淀。沉淀时,需要不停地搅动,这样再沉淀两个晚上,第三天就可以倒掉表面的水,沉淀下来的东西,摸上去滑滑的,晾干后就是土豆粉的原材料了。 这些粉末我们把它称为“芡”。在制作粉的时候,芡面被拿出来,加水,再加入矾,就可以像压面条一样制出光滑晶莹的土豆粉了。 粉汤和油糕是很经典的搭配。糕是陕北的一种特产,是用当地盛产的软糜子磨成面蒸制而成。神木的油糕是用蒸好的糕,卷成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柱体,冷却后切成片,经上好的胡麻、黄芥油炸成的食品,其味清香细腻,甜软酥脆。也有包上菜馅、豆馅、糖馅,或是枣泥馅制作的糕角,色泽鲜亮,营养均衡,口感上佳。 油糕粉汤最重要的要数臊子,臊子的汤必须是排骨汤,这汤里加入海带、炸豆腐、金针、红烧肉和手撕鸡肉,就是一锅好臊子。神木人口味较重,油的多少与否是衡量臊子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必须做到油而不腻。据说,过去一个人能喝七八碗粉汤,今天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油糕粉汤给予神木人最多的是一种节日的喜庆情绪。当地人有一句调侃老人的说法,如果这个老人即将去世,人们会说能吃那谁的“老糕”了,就是说这人将不久于人世。有时候这也是一种骂人的暗语。 像结婚这样的喜庆场面是少不了油糕和粉汤的,新人入住新房时,一定要炸几片油糕,寓意甜蜜长久。 饸饹 在油糕和粉汤还没有侵占婚丧宴席的时候,饸饹才是宴席的主角。由玉米面、荞麦面到白面,饸饹一直活跃在神木的饮食文化中。 和面是做饸饹的第一个步骤,决定着饸饹的质量。重点在水与面的精确搭配。和面的水必须是温水,大概38℃~ 40℃。冷水和面,压出来的饸饹没有长度。过热的水又会把面烫死,口感欠佳。 荞麦饸饹也要掺白面,这样口感好一点。最开始的荞麦饸饹是没有白面的,那时候吃不起白面,吃一顿荞麦饸饹就已经很洋气,家里很少吃,最多的还是红白事上饸饹配油糕的宴席。白面与荞麦面的比例大概是2:1,需加蒿籽。沙蒿也分家的和野的。黑色的是家沙蒿,可以食用。黄色的是野沙蒿,不能吃。蒿籽不能太多,一盆面只用一把就行了。 搅匀,加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力气活儿了。在手的一次次揉合下,面粉和水终于融合到了一起。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状态呢?只要看手和面的状态就知道了:手不粘面,面不黏手,就算完成了和面的工序。 饸饹必须压着吃,饸饹床子是重要的工具。虽然现在金属材质的饸饹床子简便轻巧易操作,但最早的饸饹床子都是木制的,村里的木匠自己就能制作出来。看着旧时的饸饹床子,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今天的相比,缺点是体型大,不灵活。现在要找这种东西,最偏僻的村子里也未必能找到。 压饸饹是要用力气的,而且饸饹床子底下就是沸腾的锅,热气四溢。压饸饹的大叔只穿一件背心。一起一落间,长长的饸饹就流到了锅里。接着加面团,饸饹是能延长的。挑一挑压进去的饸饹,以防互相粘连。按时间划分,饸饹也算一种速食,饸饹入锅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出锅。捞起来,这就是一碗正宗的荞面饸饹。 吃法上除了臊子和油调,还有杂酱饸饹,也算是吃法的更新。 |
1479858432516.jpg (75.46 KB, 下载次数: 208)
1479858434375.jpg (108.42 KB, 下载次数: 206)
1479858434857.jpg (152.71 KB, 下载次数: 183)
1479858435229.jpg (255.4 KB, 下载次数: 198)
1479858435687.jpg (119.65 KB, 下载次数: 194)
1479858436023.jpg (176.14 KB, 下载次数: 182)
1479858436822.jpg (205.06 KB, 下载次数: 18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