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明长城全长约250 华里,共有17处、20座烽火台,大都位于窟野河西岸大边外侧,总体以神木镇为轴心,向西北方向辐射,为古代传递军情的重要设施。 ![]()
![]()
烽火台又称烽燧、烽堠、烟墩,多数修建在长城内外的高山上、或道路折转处,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视野开阔,眺望方便,以白天燃烟、夜间明火的方式,在三个时辰内就将紧急军情传遍防线。因而,管理严格,防守严密,将士们在飞沙走石、风起云涌的环境中,披星戴月,以忠诚、坚韧和勇敢,谱写了碧血丹心、荡气回肠的人生壮歌!
![]()
![]()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如今500多年过去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神木的烽火台大都消失,保存较为完整的只剩下店塔镇水头沟村和解家堡办事处官园村两座,形体坚实,高踞山塬,仰望白云徜徉的蓝天,俯视黄风纵横的青山,好象当年将士的化身,威风凛然,正气浩荡。
![]()
![]()
登上烽火台,远眺夕阳西沉、火海燃烧的悲壮,遥想艰辛守城、鏖战戍边的峥嵘,心潮澎湃,遐想联翩!尽管明长城大都不复存在了,但当年将士们为了大家、远离小家、精忠报国的精神,风吹不走,雨洗不褪,沙掩不住,将和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
![]()
来源:神木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