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百合 于 2012-5-11 11:50 编辑 自序 听从内心的声音 序也由我自己完成,这本书便从始至终是我一个人自娱自乐。 想请好友们写,他们无一例外地自称懒散而拒绝了我。朋友们不愿意公然站出来一本正经白纸黑字地评判我的文字,只说明我的文字还需要继续磨练,除此无他。若有一天,他们抢着来干这活,或许吾文已成。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想,他们也一样。 屡遭拒绝,照例我该就此止步。不一定所有的书,都需要有一个序的。偏偏,我内心响起强烈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我,这巧合的一切,恰恰是某种力量的指引,要我自己完成这个任务。听从内心的声音,我开始自序。 序,其实是要为整本书的文字定性。所谓定性,无非肯定和否定两种。说来简单,怎么给自己定性,却很难。一味地肯定自己,会导致虚妄;一味地否定自己,会变得虚伪。而且我们约定成俗的习惯是,推脱不开自己说自己的情况下,一定要自谦,肯说自己不好的人,才算是高尚的人。这正是我的内心极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说自己不好呢。由此,我只好将肯定和否定的权利,留给看到我文字的每一个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因为这句诗,这本书以《寻常》名之,这既是我的虚心,也有我的野心。 王小妮在《上课记》中提示学生写作时“不要展示所谓文采,直接说出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打心眼里觉得她说得好。 现在拿出来的这些,全部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原本的感觉。有些篇章一遍遍重读时,为文字中流露出来的不加遮掩的细碎脆弱和恐惧而感到羞耻,多次想将这部分暴露自己软弱内心的文字剔除。思虑再三,选择了原样保留。这些寻常琐碎的记录中揭示出的细枝末节,是我生命体验的丰富构成,它们不该被毫不在意地忽略掉。 基于此,本书整理成册时,原本四处散乱的所有文字,我选择了尽量不打动,以它们最初被我书写出来的原样呈现。此时此刻,已经不是彼时彼刻,修改过多或许会成为一种变味的粉饰。 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的,在我落笔的那一刻,即已落地生根。 看我如此漫不经心,朋友善意地提醒我,要精心修改,才不会后悔。在他看来,文章千古事,不可随便示人。 可我觉得,所有的字,从我心底顺畅流淌出来的那一瞬间,便是活的了,它自有模样,自有力量,自有生命。 这或许是我为懒散找的借口。不过,藉此我在心中明确,开始写的那一刻,扎扎实实情意丰沛地去写,比之临到最后才认真校对、修改,管用许多。 寻常是生活的真面目,而我喜欢在庸常中捕捉鲜活灵动的一瞬,哪怕真的只有一瞬,也足够抵挡生活的全部无聊。 一次次听从内心的声音,让我愈加坚信,时光的流逝中,经由文字可以激发自己的灵性。如此,对于写字,尽管知道自己笨拙无比,却欲罢不能。 余不一一,是为序。 2012-5-10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