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歌谣是这样唱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马上就是二十三; 二十三,送灶爷,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丸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总在说:“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味呢?”,除了春晚,除了短暂的七天假期,除了饺子,还能勾起我们遥远的记忆,就剩下无休止的应酬和劳累,到底是什么触动了我们脆弱的回忆,偷走我们淳淳的“年味”? 孩提时,记得一到腊月十几就有浓浓的年味,老街上还有了大红灯笼,高高的炭火塔子,钟楼洞四面八方都架起了新春春联,在寒冷的冬夜也会让人感到无比温暖,越到三十儿,年味越重,小孩的玩具,糖葫芦,干货依次排开,来往的人络绎不绝,大人的讨价还价声,小孩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还记得,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这一天会被妈妈抓来打扫卫生,桌子旮旯,窗台洗抹布一样不落,两个手冻的红扑扑的。 还记得,那时觉得最美味的便是妈妈炸的肉丸子,酱肉馍馍,烧鱼,平时难以一见的美食都端上桌,满口留香,年三十儿换上新衣裳,那时候一年也买不了两件像样的衣服,全指着这时候了。围在火彤彤的炉子旁等十二点钟声响起,大人们会在枕头下面放上压岁钱,糖,花生零嘴。 年龄越大,懂的越多,这年味如同一笔笔被风化的遥远记忆。你越大了越会感觉这“年”是到了,但是那个“味”就越发不如从前。一个人若常年的离家在外,赶不上春运的火车,不能耽误工作,这除夕之夜就越发凄凉。这不是空中的烟花,桌上美酒,同事间的嬉闹,还有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就能满足的。 中国年在中国的节日意义上,备受万千宠爱。炮竹一声旧岁除,这年可能还让人感觉伤感,所有的期待和等待在这个全家团聚的日子,但转眼你又老了一岁。 体现年味的样子,随着时代的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同。年景是越过越好了,但是年味越来越少了。过去要准备一些浆糊,现在一副春联贴在家门上,用一透明胶带足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狭小的空间也没有地方让你去挂灯笼了,最多只能在室内贴几幅年画。 年味浓,常味淡。在日子的浓与淡中,我们才会珍惜,才会懂得。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