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也叫楹联,从五代后蜀主孟新在一年的除夕夜写出: 新年纳余岁; 嘉节号长春。 贴于门上起,便有了对联。其实早在春秋前后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对句,如《易经》中: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论语》中: 图难于斯多; 为大于其细。 《大戴礼记·劝学》中: 不积跬步 无以为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为江海。 都是对联的先河。后来对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体裁。对联有着极强的群众性和独特的实用性而被誉为“国粹”。在众多的名胜古迹、庙廊殿宇、雅人府邸、商贾门面都少不了用楹联来装饰点缀。后来,人们在祝寿、婚庆、举丧、开业等社会活动中广泛使用对联来润色环境,增加气氛,更有不少仁人志士用联语来激励自己,陶冶情怀。如张大千的自勉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到两可要平心。 此联意在人生做事,应当从容应对,无须前瞻后顾,这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对联也是互赠亲友奋进共勉的佳品,如郭沫若赠唐锋联曰: 大海有真能容之度; 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表达了做人应当襟怀宽阔,心境和平的哲理。 在对联的海洋中,有不少关于人生修养的佳作,摘几幅如下: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竹因虚而受益; 松以静而延年。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 满怀善良乃快乐之源。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满、学忌浅 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这几幅对联是劝慰人生修养的佳作,做人就应该像梅一样纯洁;像秋水一样明澈;像翠竹一样虚心;像劲松一样平静。这些对联让人感悟颇深,因此,我想说说在对联中领悟人生修养的粗浅话儿,仅供赏玩。 人的修养有两个涵意,我这里只想说,人要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这与人们常说的涵养不尽相同。涵养仅指对情绪的控制力,而修养则是长期锻炼和生活阅历的不断总结与不断提高而达到的人生高境界。 朱元璋在明洪武十六年重回安徽凤阳时,在凤凰山“龙兴寺”撰写了尽人皆知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既是朱元璋的王者之气,也是直朴的做人道理。包容与忍耐都是修养的表现,自古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包容与忍耐也是讲原则的,因为,你总不能包容和忍耐强盗与骗子吧! 修养必须是虚心好学,万不可持强自傲,自古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李调元(四川绵阳人)博学多才,能诗善对。在调任广东学政上任途中,湖南抚台为了结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学政,在洞庭湖畔设宴为其接风。席间有一位候补学道想试试李调元的才华,便出了上联曰: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 李调元起而对曰: 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飞。 众人叫好,李调元也想卖弄自己的才华,便吟出上联: 寄宿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此上联全部由部首相同的字组成,难度大,众皆语塞。正当李调元得意之时,抚台大人缓缓吟道: 远避迷途退回莲迳返逍遥。 李调元一听大惊失色,后悔自己不该逞能而暗暗叫苦,抚台又吟出上联曰: 桥上晒樵 风吹樵动桥不动; 李调元无法应对陷入窘境。抚台却语重心长地说:“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你正当年富力强,应该虚心好学才是。”李调元连连称是,暗下决心,再不敢争强好胜。 有修养的人总是平易近人而且一视同仁,不会以貌取人。光绪年间,梁启超进京应试,路过武汉时,按老师康有为的吩咐去拜见张之洞。张之洞根本瞧不起这个文弱书生,便出上联以试之: 四水江第一 四时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 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并不示弱,起而对曰: 三教儒在前 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 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张之洞听了连连称赞,暗暗责怪自己不该以貌取人,慢待这位书生,让梁启超笑话自己没修养。 林则徐为了自免,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胸怀宽阔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以宽阔的胸怀面对现实,善听不同意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硬汉。 近代艺术教育奠基人刘海栗的一幅对联让人领悟了虚怀若谷,视宠辱若等闲怡然自得的高尚操守,给人一种淡泊明志的启发,心境平静的风范。其联曰: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 教育家陶行知为安徽办的《安徽公学》题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义则居先 利则居后; 敬其所长 恕其所短。 这既是教学宗旨,也是做人的准则。义当先而利于后,追名逐利非君子之道。尊重人的长处,宽容同学的不足,这才是修养的行为。既要求知,更要学会做人,而且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学子。 做人要有修养,做官更要有修养,官既要有做人的修养,更要具备执政从政的德行修养,成为全心全意,廉政为民的好官、清官。我在山西平遥古城旧县署看到这样一幅对联: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上联说:官应当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老百姓,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下联是说:官是老百姓的希望,是老百姓的依靠。 修养既不是让人去做一个世故圆滑的好好先生,也不是叫人放弃原则去左右逢源。而是要大度从事,能提得起,放得下,看得透,撇得开,不去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一言半语,不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功利得失。而是有容乃大地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让世界充满和谐,充满阳光。最后让我用两幅对联来结束粗知浅见。 身在浮云何足论; 松间明月常如此。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道; 满怀善良乃快乐之源。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