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失物招领] 将军同你一起关注:必须坚决制止给“差生”滥贴标签的行为

阅读数:1226  |   回复数:2
巴特将军 发表于 2012-9-27 09:49:4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深圳上芬小学正在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名为“海燕争星”主题教育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专门的本子用来盖上特定的印章:表现好的盖个红章,表现不好的盖个蓝章。一位姓郭的老师突发奇想:分别将蓝章和红章盖到了学生的脸上,因而遭到家长投诉:“这跟古代给犯人脸上刺字有什么区别。”

   是的,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林冲、杨志、武松脸上都刺有表示钦犯的金印,郭老师此举确实能让人联想到这一点。因此,尽管事情虽小,只有3名孩子脸上盖有红、蓝两种颜色印章,而且校方已经向家长、孩子做了道歉,但由于性质比较恶劣,仍值得一评。

   注意,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代表了当今学校教育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即教育者动辄给学生贴标签。结合前不久曝光的给成绩在前50名的学生发放红色校服,给成绩差的学生戴“绿领巾”等事件分析,一些教育者给学生贴标签的行为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单是从颜色上看,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中已经被老师利用了三种,接下来该动“青”“紫”甚至“黑”的脑筋了是吧?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教育者有像中国这样爱给学生贴标签了,从给幼儿园的幼儿奖励小红花到给小学生戴红领巾再到给中学生颁发三好学生证书,每一个学龄段都有区分优劣、好坏的标签,名义均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我不否认,给优秀学生贴上以示优秀的红标签确实能起到激励作用,但给所谓的问题学生贴上以示落后的绿色和蓝色标签,则未必能起到鞭策作用,其效果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的观点:“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意思是,一个人被别人下了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具有不可移易性。打个比方,就像林冲被朝廷在右额角上刺了一个“囚”字的金印,他就会时常感知到自己是个朝廷钦犯。同样,当某位学生被老师认定是个问题生,且以在脸上盖蓝章的方式予以宣布后,该生就会始终认为自己不行,是个坏孩子,从而失去进取心。用心理学上的专业用语解释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说白了,就是脑门上的那个蓝章只会给孩子以这样的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没希望。

与此相应,当某个学生被标示了“差生”的记号后,所有老师和同学都会对其另眼相看,轻则无视其存在,重则歧视他,学习上放纵他,生活上不关心他,让他自外于班集体之外,沦为边缘人。无论他做什么,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会认为,他做得差,做得笨,完全看不到他身上的其他品质,即便是优点也会被认为是缺点。来自外界的这些歧视、偏见和负面看法,最终将会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原本并不坏的学生因为被贴上了“差”“笨”“坏”的标签最终成为了真正的“差生”和“坏孩子”。

无论怎么辩解,给问题学生贴标签都是错误的,不管贴在脸上还是贴在本子上都不可取,它是一种坏的教育,应该予以坚决制止。

作为教师,应该多读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识滥贴标签会导致的负面影响,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不以考试成绩论好坏,而是应该用综合的、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尽可能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更要拒绝给所谓差生贴标签的行为。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刘小宇_er_, 发表于 2012-9-27 10:12:02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阿三 发表于 2012-9-27 14:36:5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