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7 14:58 编辑 长篇历史散文 李自成 (一)无法忘却这个人 我们无法忘却这个人,虽然他已经挂了400多年了。 因为他是米脂人,我们的400多年前的米脂老乡。 他没有消失在中国的地平线上,只是渐行渐远—— 这是他的个人档案:
注意这份简单档案中有四个字:灭亡明朝。 这是他的主要成就。也就是说,就是这个人把皇帝拉下了马。何止是拉下马,是把皇帝逼着自挂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了。 这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潜台词就是绝对猛人。文雅一点,那是惊天地,泣鬼神。 如果脑海里没有那个成王败寇的怪圈作祟,毫无疑问,可以冠名“英雄”一词。 历史是一架呼啸而过的马车,转瞬之间400年,碾压过沧海桑田。 李自成曾经是这架马车的马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揽下这个活儿。历史偏幸了谁,谁才可以获此殊荣。好比眼下的公务员招考,一个岗位上万人应聘,要想招聘成功,幸运指数是很高的。 400多年前的李自成就是驾驭着这架马车,冲出腥风血雨,演绎了一个人生传奇。而且他的驭术实在是高超,敢于向任何落差挺进。他突然在公元1645年的某一天,绝尘而去,悄声匿迹,为后人留下一个难解的谜团。 追望英雄的足迹,我们的心情总是很沉重。 他在刀尖上行走。为什么要这样生活?值得我们深思。 |
(二)身世 任何人都是娘生老子养,融汇了父精母血。 布衣百姓,王侯将相,乱臣贼子,无一例外。 自从有了精神崇拜,大多不世出伟人的出生都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暗纱。这些传说真是举不胜举。 公元1606年8月21日,即明万历三十四年八月丁巳日,一个男婴瓜瓜诞生了。他的母亲是否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巴掌,他才哭(呐喊)出第一声,无从可考。 李自成祖上是明代前从甘肃太安里迁徙至米脂李家站。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族的一个部落——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到塞外驻兵的兵站。早在唐朝时,这个部落被赐李姓。 北宋时,这个家族出了一个人物,就是李继迁。此人颇有勇力,少年英雄,能征惯战,渐渐做大做强。到了他的孙子李元昊手上,建立了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公然与北宋政权对抗争衡。被元昊追认为太祖,即西夏王朝的奠基者。 西夏王朝也是一个短命王朝,很快就被蒙古铁骑灭了。朱元璋一统华夏后,米脂李姓太安里族人确确实实是安分守己地繁衍生息在这片黄土地上。这里说明一下,明代的“里”并不是行政单位,而是家族的单位,以便于区分。里下又分为甲。李自成的家族即属于太安里二甲。后人散布于米脂境内。 史海典籍浩瀚,但对李自成家族的记载却甚少。原因很明白,他失败了,甚至被污以寇名,史道学家们可以忽略不记。没人买单,写下了,也出版不了,何苦呢?就好像现在的破落文人出书,谁来买单是个大问题。读者是靠不住的。 有史可考,李自成的祖父叫李海。他们家就长久以来居住在无定河西的武家坡,现在属陕西省横山县地面,具体的村名叫长卯鄢。 李家三代单传,李守忠有两子,长子李鸿名,即李自成的哥哥。此人为李海的第一任妻子所生,史不见传,可能是死得早一些。但他也娶妻生养了一子李过,绰号“一只虎”。这个人也是一世英雄,极力辅佐了李自成的事业,后面要多次提到。 若干年后,李守忠又续娶一妻,生下了李自成。李自成仅仅比李过打一个月,但却是叔侄辈分。 世人都认为李自成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李自成本人在后来的一些檄文中也称,十世务农,和朱元璋的家世如出一辄。这个说法可能也就是源于李自成本人的说词。 但有人也细细推敲过,觉得有点不准确。 米脂文化学者高埃飞先生,一头蓬松的卷发,一副深度茶色近视眼镜,初一咋看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慧眼穿越,破解了这个问题。 酒酣耳热,他开始了自己的推理。 他认为李自成应该出身于一个没落小地主家庭。什么时候走上没落?就是在李海死后,李自成的父亲李守忠时期。这也符合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李自成的父亲李守忠,一生娶了两个老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李家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算不上大富,也可能是殷实人家。这和现在的包二奶的情形是一样的,腰粗多钱的人才有能力去做。 李家为何生活状态还过的去,是因为在李海手上揽下一个好差事。李海曾为里役,为政府服徭役,不是被抓去修长城了,是为政府的邮政机关——驿递,养马,即李家被确定为养马户。 长久以来,陕北米脂地处塞外,是农耕与游牧的结合部,有养马的传统,是马匹繁养基地。米脂无定河以西有条沟,现在叫马湖峪,还有一个行政村就叫马湖峪村。其实这个称呼应该是马户峪,时间长久了,走了音。 因此,李家的经营状况是亦农亦耕。当时的政府或许还很人性化,为了激发养马户的积极性,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就是政府无偿为马户提供退役的种马,由马户管理繁殖,并约定成文,要把繁殖下的优等好马再送给政府。这是一个双赢的利好政策,相当于现在的扶贫开发。 相比李海勤苦耐劳,养殖有方,除了上交政府的马匹后,还有利润可图,逐渐发家变富,有了一定的家底。 因此到了李守忠手上,他还是有能力续弦的。已届中年的李守忠又娶了方圆几十里的吕氏为妻,生养了李自成。 若干年后,李自成**,让金銮殿的大老板崇祯皇帝坐卧不安,有人就出了损招,刨李家的祖坟。这个任务是当时的米脂县令边大寿执行的。边老爷完成任务后写了一份塘报,就是工作汇报呈往京城。报告中极力吹嘘炫耀其如何卖力,但有一句话可能是真实的。他看到李家虽已破落的宅院是“屋舍俨然”,就是窑洞和房子很多,是一个小庄园。可见李家确实在李海、李守忠时期的日子还是不错的。 从李守忠续弦和边老爷的报告中,可以得知李自成的一些真实的家世。 |
(三)英雄出世 英雄也是人,不是横空出世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英雄也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当然不是分娩在妇产科的产房里,不像现在的孕妇,临产前就早早去了医院,还能享受医疗补贴。 但英雄毕竟是英雄,英雄的出生就有了神话版。这些不同的版本广泛流传于乡间闾巷,也偶见于野史。 第一个版本:华山祁子,破军星转生 话说李守忠续娶了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女子吕氏,据说还是青头(即黄花闺女),可吕氏嫁到李家后几年未孕。李守忠很是着急,于是偕同妻子做了一次长途旅行,其目的不是去观光,赶黄金周的热闹,而是有一个企图,去华山岳庙进香祁子,祈求神灵赐给他们一个儿子。这种心理和行为就是在现在也有,只是弱化了一些,可以理解生活在明朝的李守忠的心情了。 李守忠能带着妻子不远千里出去旅行,也在此印证否决了李家赤贫。 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神灵托梦李守忠,告诉他以破军星转生投胎为子。果然,旅行归来后,吕氏受孕生子李自成。这是古人所坚信的天人合一,星宿下凡的那一套。 而且李自成出生时也颇有异象。在他出生那天,李守忠梦见一个壮士骑马突然闯入他家,“长啸数声,周绕其室”。梦醒时分,妻子产下一子。 谁说同床异梦?吕氏在产子前也做了一个和丈夫差不多的梦。她也梦见一骑马壮士闯进她家,“骞帷而入”。 母子平安,一家人欢欢喜喜。 慈祥的母亲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和丈夫商议,给起个名吧! 李守忠皱眉深思。 吕氏等不及了:官名以后取,我看就叫闯儿吧! 闯儿长大后成了起义民军的闯将,做大了被推为闯王,以至于后来做了大顺朝的皇帝。 第二个版本:紫微星降世,黄来儿出生。 这个版本和古人笃信的风水说有关。 有句话:后人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祖坟的风水指数冥冥之中掌控着后辈人的命运。祖茔的地理厝落能够启佑后辈人兴旺发达。 从种种迹象看来,李家在李海死后,李守忠手上突然衰落。 人生中往往有一些无法预测与掌控的变数。李家的衰落可能就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数有关。 前面我们说过,李家是养马户,因养马而致富,但也完全可以因此而变贫。 假想一下:如果一场传染性动物瘟疫袭来,比如口蹄疫、霍氏病等,就是现在也不能完全预防和控制,只能全部捕杀掉,何况是明朝了。 李家的马匹不会是一两匹,数量应该还是不少的。马匹接二连三地倒下,死去,却无能为力。可政府即官家是不会因为意外而不履行与李家的协约,照样要求提供驿递的马匹。 李家只能是用以前的家底弥补眼下的窟窿。这不就由小康变贫民了吗。 李守忠没有行为不良的记录,不会是败家子。他也想重新振作,可是很无奈与郁闷。 有一天,他遇见一位四方云游的穿着一身黄衣的道士,切磋切磋。黄衣道士给他指点了一处风水宝地,就是长卯焉村附近的三峰子山,山形奇伟,二水环绕,松柏森然。他就按道士说的把李海葬在三峰子山状如巨鳖的鳖头处。 随后,李自成出生。当然仍有异人暗示,紫微星降临他家。 李守忠为儿子起名“黄来了”。小孩也叫娃娃,也有黄来娃的说法。 第三个版本:生在李继迁寨,长在长卯焉村 这个版本传说的是,离长卯焉村几十里有个村子是李继迁寨。李守忠的妻子吕氏临产前回了一趟娘家,回来时路过这个村子,突遇大雨,借宿于一户人家。夜里有一位白须老者指点,说你将生一个不非凡的儿子,应该出生在这个李继迁寨的某处。 李守忠信以为真,就在这个村外挖了一孔土窑洞。待妻子临产时,带他来到这里。这个土窑洞后来被当地人叫做“龙窑”,现在还在那里。 乡民们口口相传,李自成出生的夜晚,雷电交加,风雨动地。吕氏分娩时也不十分顺利,疼痛难已,用手抓墙壁,留下的指印如同龙爪。许多年后,墙壁的土脉印痕犹清晰可见。即使用锄器刮去,过一段时间又显现出来。 一句话:全是扯淡—— 不过这是李自成民间形象的一部分,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英雄的无比崇敬和敬仰的心态。 |
(四)童年 李守忠为这个中年得来的儿子取了一个官名,李鸿基。 此人成年后,易名自成。意思是大丈夫当自成自立,从这个名字中也可以看出他已有非同普通人的志向。倒是李鸿基这个名字一般不为人所称。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后,更名为李自晟。成字上面加了一个日字,意味着君临天下。 一个月后,李守忠的大儿子李鸿名的儿媳也生下一子,几个月后,李鸿名因病死去。李守忠自思这个孩子的出生似乎不吉,取名李过。李过后来用字,补之,也是进一步对自己名字的补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每个人的童年色彩却是各异。 对于李自成的童年生活,只能通过一些民间的流传和野史的点滴去探摸钩沉到一点。 李家已经败落,生计日益为艰。 父亲为一家的生活愁眉紧锁,母亲操持着家务。李自成和李过也一天天长大。 吃饱肚子可能都是马马虎虎的事儿。小孩子家,特别是穷苦家的小孩子对事物的欲望是强烈的。这种欲望对于今天的小孩子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挨饿的感受,经常可以看到周围的家长端着饭碗追着孩子给喂饭。 妈妈,什么时候吃好的?闯儿时常问母亲。 慈祥的妈妈或许会抚摸一下他的头说:过年的时候。 终于盼到过年了,终于可以敞开肚皮吃了。 穷人家一贯节俭,但过年却是破例的。 宁穷一年,不穷一天。 再穷的人家,年三十时是要吃肉的,吃糯米做的油糕;大年初一还要吃饺子的。 过年真好! 童年的李自成一定是这样认为的。 天天过年多好啊! 小小的李自成可能就萌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理想。 因此有了“吃他娘,穿他娘,家家户户迎闯王……”的民谣。做了大将军的李自成不需做慷慨激昂地演讲,痛陈朱家王朝的政弊,只需对大家说,跟着我干,我保证让你们天天过年。 做了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在金銮殿的龙座上,他要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弟兄们,你们就天天过年吧! 这就是米脂人所说的,李自成本来400年的江山,四十天就完了。 有一个故事,不能断定是否在李自成的童年舞台上上演过? 离长卯焉村二十里有一个集市,就是武家坡镇。这是当地的一个贸易物流集散地。 六七岁的李自成第一次背着家里人,跟了赶集的乡人去看看对他来说属于外面的世界。 西瓜,黑籽红瓤的西瓜,加之天气燥热,他的小眼珠被吸引住了,可只能舔舔干燥的嘴唇。 一个阔人大大咧咧地过来了,称了瓜。 卖瓜人熟练地切开瓜。 这个阔佬掰开瓜瓣,啃了两口,就扔掉了。 小小的李自成终于忍不住了,跑过去,捡起来啃。 一只大手劈面过来夺下,摔在地上,踩了个稀巴烂。 …… 惶恐,羞辱,愤怒的表情写在这个幼小的孩子的脸上。 童年的某一次经历,如果深深滴烙刻在心灵里,就是一种情结。这种结就一直郁积着,外化为一种行为。 当他有能力行为时,这种行为就是仇富。 所以他参与了吃大户,追脏助响等集团性行为。 |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9 08:30 编辑 (五)理不清的童年迷踪 李自成从出生起就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这和他的死亡一样也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的谜团。 生的诡异,死的谜茫。生死之间的扑朔迷离实为历史上少有的人物。 追寻李自成童年的踪迹,更是犹如雪地觅踪。文史各杂其说,难辨真否。民间流传或许会更接近一些原委。 关于李自成的坠生地有两种说法:一是李家的居住地长卯焉村;另外一种却是有物证现存的李继迁寨。而后一个坠生地却是李守忠特意挖凿布设的产房。 本来老婆生个孩子对于任何普通家庭来说应该是平常事,就是现在来说只是为了安全生产的角度才去医院的产房,可李守忠为何舍近求远,煞费心机呢?是不是他特意有所企图? 要说破这个企图,简直是石破天惊。李自成的父亲是要人为地缔造一个不世出的人物。 又有一说李自成幼时家寒,难以喂养,曾被舍入寺庙为僧,人称黄来僧。 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李守忠主持李家事务期间,虽已败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不至于连养口也无力吧;何况李守忠是中年得子,怎会将他舍入寺庙?情况是恰恰相反,李守忠是为了保障他顺利长大成人,而将他舍入寺庙,只是做个挂名的僧人,以求神灵佑护,自然还要给寺庙一点好处费的。 这就和后来李自成归隐夹山寺之说留下一个琯结,大梦一场终是空。 |
(六)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年的一桩怪事 现在居住在长卯焉村的村民都姓冯,李氏已经绝无一家。李自成失败后,他们家族人众只有逃亡他乡了。 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知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这里发生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儿。 那时候,米脂无定河以东,简称河东区,是**的民主政权管辖范围;河西区是国民党的势力范围。这种情况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屡见,一个地方同时有两个政权存在。当时的国民党米脂县政府被人民群众烘出县城,就又在今天归属横山县的武家坡挂起县政府的牌子办公。 老人们紧紧乐道着就是这个时期发生在长卯焉的一桩怪事。 村子东北方向有一条土沟,原来是有一股细水长流的,现在成了堰塞坝或者就叫堰塞湖。形成堰塞坝的成因就是这条土沟一侧的山体有一天崩塌,大面积的土方相当于位移的方式堵塞了整条沟道。 老人们对山崩的解释是有人动了李自成祖坟的土。 流水慢慢淤集,形成一个水坝。 这年冬天,北风再临的时候,坝里的水结冰了。 按常理,冰面都是平滑如镜的。可这年冰面却是凹凸不平,仔细观察了,骇人一跳。冰面上的冰凌好似刀枪剑戟,战马腾跃,锦旗飘然,那阵势犹如水下有千军万马在出征,在鏖战…… 此说传开,震动方圆乡里,引得众人前来探望。 当时驻守在这一带的一个国民党的驻军连长以为是乡野哄传,特地前来观看。他目见唯实,不知是头脑里那根弦弹错了,拔出**,对着冰面,“砰”地开了一枪。谁知枪子未穿透冰面,却反弹了回来,不偏不歪崩瞎了他的一只眼…… 今天道来,以为杂谈。 |
(七)游戏少年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金色的梦,可是这个梦太短暂。 公元1618年,即万历四十六年,是年李自成十二岁,他的母亲因病辞世。这个女人从嫁到李家推算起来,也算是早亡了,应当是中年亡故了。 天下所有的母亲和李自成的母亲一样,都是慈祥伟大的。 吕氏为李家延续了血脉,含辛茹苦地哺育了一代英豪,就更突显出其伟大。 母亲的去世,也就宣告李自成童年的结束。母亲的爱恋永远成为他内心温暖的回忆。在尸山血海中往来冲杀,在乌龙驹背上的恍惚打盹,在风清月白的静夜里遥望故园,母亲的影子依稀是坟头的一丛荒草摇弋风中。 此时李家更是难以为继,处于破产的边缘。 在李自成八岁那年,李守忠还是决定送他和李过去私塾读书。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读书,科举,是一条光明的前途。 可现实的情形却是他和李过仅仅是上过几年小学堂后就不得已辍学,文化水平仅能粗略识文段字。 李自成对读书似乎也没有表现出多少浓厚的兴趣,而是热衷于与其他孩子摔跤斗勇,时不时闹个逃学、挨老师板子的段子。 李守忠气恼不过,加之家境日益艰难,只好停止了他的学业。 母亲去世后,李自成奉父亲之命,开始给别人打工,头上扎起羊肚子手巾,手上执了小铲子,放羊去了。 长卯焉附近的山上现在仍有许多处被口口流传他当年放羊的地方。 羊圈,是三面绝壁拥围的一个角落,相传就是当年李自成圈羊的地方。 坐朝卯,是一块峭立的黄土卯,是当年李自成和小伙伴们游戏的地方。 显然,李自成就是孩子王,在游戏中充当皇帝老儿,接受小伙伴们的朝拜。 这些游戏或许对小小的李自成产生了深刻的触动,潜默中指引他走向一条异路。 |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4 08:49 编辑 (八)肌肉男是怎样炼成的 年少李自成习文无成,主要是对读书表现不出浓厚兴趣,但也粗通文墨,而非目不识丁,这为他以后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民军中几经磨砺,最终脱颖而出,统御千军万马打下一定的基础。 有传李自成小时候曾经智对老师的上联: 一日,倾盆雨后,老先生突来雅兴,出一上联:雨过清明,顷刻顿分境界。李自成对出下联:烟迷雾起,须臾难辨江山。 细细品味这一联,似乎恰恰暗合公元1644年错综复杂的中国政治舞台走向。 且看少年李自成生活的年代,明王朝积重难返,政体败坏,败亡之兆犹如癌变蔓延。陕北虽然地处塞外,但民间的失望气息不会不悄悄弥散开来。 李守忠的本意是期望他和李过读书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出任头地,光耀门楣。可李自成偏偏更喜欢练武,练就一个肌肉男。 “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这句话是他对李过和同村的一个年少刘国龙讲的。 英雄是何等的相似,司马迁不是也就是这样写点起推翻秦王朝第一把火的陈涉的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在一个时代风暴来临之前,摇头晃脑苦读四书五经肯定是不如练就一身强健筋骨了。 以往的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在战马驰骋中被一次次刷新。 肌肉是乱世中横行天下的资本。 从此以后,李自成更是倾心于舞枪弄棒,练武强身。 民间流传,他曾经偷偷离家到延安府投师学艺,拜师一位退役军官教练,罗教头。 他还曾经去外婆家牧过马,一为糊口,二者也和马结了缘。在马上翻飞腾跃驰骋,可能是他最感惬意的事儿了吧! 少年习武的经历对李自成一生的影响很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和道路。 中国武术不单是追求强身健体,而且积淀了优秀的光华武德。小至不以武欺人,大到崇尚正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匡佑天下。这对李自成本人的人格建构也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不贪财,不好淫,有韧力等,为他以后成为起义民军领袖提供了重要的人格基底 |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4 08:50 编辑 (十)驿卒生涯 青年李自成很无奈,他游走在社会的边缘,似乎也没有发展的空间。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这个潜力股,可谁也不会想到短短几年后他就要在一场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登上历史的舞台。 理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即使面对每一个人都不会做出准确的回答。理想是明天的一片汪洋,谁又会知道那一股巨浪会汹涌而来将你推打向何方? 人性的最闪耀之处就是不甘于沉沦,即使是处于最低谷,也没有泯灭登上顶峰的欲望。 李自成处处碰壁,忍受羞辱,或许只能忍着,心中却是憋着一口气,终有一天他要把这个现实反过来,改变自己。 用如今的一句话来说:即使是小虾米,也有大鲨鱼的梦想。 公元1626年,李自成已成长为一条茂腾腾的汉子 他的肖像特征可以在一些史料中大体勾勒出来:身材高大,至少应该在一米八以上。躯干伟壮,尽管经常面临吃不饱的情形,仍然很结实。颧高而目深,颧骨有点比别人突出一些,骨感铮铮;双目显得深陷一点,颇有威严之仪态。 根据这样的肖像特征,我们很容易为他画一副肖像图: 这一年,他很欣然找到了一份工作,当驿卒。就是在相当于明政府官办的邮政机关或者快递公司做公务员。 李自成虽然潦倒,但人缘和交际还不错,他很有信心地去了银川驿站应聘。 应聘很成功顺利,他具有几个优势:身体条件好,会骑马,而且他们家以前还是马户,或许与驿站方面多少有点牵连吧。 驿卒的薪水并不高,每月纹银三文,但好歹也算个糊口的营生。就好比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了,没有找到称心工作,当个村官也行。 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好景不长,政府的裁减驿卒的下岗令指示下来了,他就又一次失业了。 米脂县衙和银川驿站就位于县城城隍庙附近的凤凰岭半山处,今天已经全部夷为民居,但那里还叫马好疙台。可见当年就是驿站办公和养驿马的马场。 李自成年轻气壮,工作特别卖力。他主要是往返于米脂和延安府之间,传送三边的紧急文书。一有公文,便翻身上马,扬鞭奋踢,丝毫不敢懈怠。闲暇时,也练习骑射,练就一手好箭法。进入驿站工作初期,他确实是一个有为青年,深得大家的赞许。 可是在一个畸形扭曲的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但偏偏却没有作为的空间。 李自成恰恰因为工作积极,却连连触了霉头。紧急文书,县令要求时效,遇到恶劣天气条件,自然是要他快马传递。可他历尽辛苦,完成了任务,却累死了驿马,而且不是一次,是先后三次累死驿马。驿马是政府的财产,驿站是有规定的,谁使用,谁负责。 第一次犯错误,要严厉惩戒,以儆效尤。老规矩:脱光了膀子,被绑在马场的木桩上,暴晒,做阳光浴。晒晒太阳,到还是能忍耐,可马场的骚气引来蚊蝇群飞。吸血的蚊子狂叮猛咬却是难以忍受。驿卒们惺惺相惜,偷着给他喝口水,驱赶一阵蚊蝇,但也无济于事。 李自成心里着实窝火,暴喝一声,滚——这些讨厌的东西—— 说也奇怪,这些吸血的蚊子真得不见了。 这就是马号疙台没有蚊子的来历。 这个传说再次承接演绎李自成非凡人的神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流传了几百年了。 诸如李自成当驿卒期间的传说还不止这一个。 又说,某次李自成往延安府送公文。那时候,通往延安府的道路肯定是不好走,而且要途径桥山一带的原始森林。他昼夜兼程,晚上就在树林里迷了路,星月无光,阴风飒飒。他就在林中转悠,却始终找不到路。突然林中跳出两条恶狼,虎视眈眈。可狼并无扑人之意,长鸣几声,转身在前款款带路,指引着李自成走出森林。 还有,说李自成某次从延安府归来,骑行之县城近郊,忽然马蹄被陷了进去。他下马一看,原来是一个鼠洞陷了马蹄。他探手鼠洞,揣出藏在洞里的老鼠(就是被当地陕北人称为“瞎回,音hahui”,老鼠的一个种类,学名应该是鼹鼠吧),一甩手,扔过了无定河西岸。现在,以河为界,河西有这种孽畜,河东的地面就不见这种孽畜,老人们就说是闯王把“瞎回”扔到了河西。 老百姓可能始终认为,李自成真乃神人也! 最为乡人津津乐道的是“紫微星路遇红煞”的故事。 话说李自成从延安府送毕公文回米脂,行至城郊十里堡附近,忽然看见一位红衣女子轻移莲步,慌慌急走。他心里暗思:大清早,这红衣女子,孤走郊外,不是淫奔,便是想必受了委屈,莫非自寻短见去?遂两腿一夹马肚,策马追上,断声喝问缘由。 那红衣女子猛然回头,撩起半片面纱觑看了一眼,伏地便拜: “妾乃红煞女星,听说前面村里有一户人家迎娶新妇,犯我值日,将往作祟。” 在迷信传说中,“煞”是鬼魅,能给人带来灾祸与不吉利。“煞”又有黑煞和红煞,红煞尤其危害更深。因此有“男人见红煞,连人带马不回家;女人见红煞,倒坐门前哭妈妈”之说。 李自成将疑半惑地斥责到,人家欢天喜地娶新媳妇,并非有意犯你,何必去搅扰好事,祸害他人。 这红煞星唯唯诺诺:“紫薇星主驾到,谨听遵命。”说完后,飘忽而去。 李自成继续前行,果然见有一户人家敲锣打鼓办喜事。 他把路遇红煞的事儿讲给村里人,大家皆感激不已,好酒好菜款待一番,也讶异李自成非凡夫俗子。 不过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种忽悠的说法,就是这件事是有人设的一个局。 设局的人是马维新和贺锦。这两个人都是李自成的儿时旧相识,彼此义气相投。他们二人参与了“吃大户”,被政府通缉,已经投了米脂西川一带的民军,是想把李自成也拉下水。但当时李自成还卖力地做他的驿卒工作,策反他就要悠着点,就设了这个局。于是找人化妆为红煞女星,让李自成心里自认为是紫薇下凡,同时制造社会舆论,给李自成心理上造成影响,为他以后**做铺垫。 总之,这几年的驿卒生涯,李自成走南闯北,开阔了视野,更是睁开眼睛看到了官府的腐堕,乡绅的骄横,贫苦百姓的疾苦。同时,陕北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星星燃起,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紧张的社会气氛会传递给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必定会触动李自成本人。 。 |
本帖最后由 上掌灯 于 2012-11-14 08:51 编辑 (九)打工仔艰难谋生 李自成少年英武,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豪爽仗义的性格特质。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个标准帅哥,型男。 据说,有一次,他和李过,还有前面提到的刘国龙到附近的一座关帝庙去溜达。在神座前有一个焚香的铁炉子,重73斤。李自成提议大家比一比臂力。他上前一手举起,绕殿走了一周,面不红,心不跳。众人颇为信服。由此可见李自成真是膂力过人。 公元1623年,李自成已年满18岁。 李守忠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18岁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了,男大当婚。 可李守忠办了一件糊涂事,他被媒婆忽悠了。他花了聘金娶回来的儿媳妇韩金儿却不是良家之女。 韩金儿出身于暗娼之门,其母高梨花就以娼为业。韩金儿耳濡目染,就又不良之性。 韩金儿长得倒是骚丽,可李守忠也没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仅凭媒妁之言定下了这门亲事。 韩金儿嫁入李家后,起初表现还算及格吧。可李自成整天不着家,交接朋友,切磋武艺,有点冷落这个韩金儿。 久之,韩金儿淫心思荡,背地里就和她娘家的一个地痞无赖盖虎儿勾搭成奸。 李自成被蒙在鼓里,可有人就揭穿了这件事儿,还是那个刘国龙。 刘国龙容不得李自成戴绿帽子,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李自成。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自成半夜捉奸,手起刀落,杀死韩金儿。 李自成吃了官司,本应杀人偿命。可那个时代对**案的判罚并不很重,加之县官老爷也是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李自成的父亲使了银子,犯罪嫌疑人李自成被监禁了几天,这事就不了了之。 水浒传中武松杀了奸夫淫妇,两条人命,不也就判了个死缓,刺配沧州劳动教养。宋江怒杀阎婆惜,也是这么个判罚。 关于李自成的第一次婚姻,我们也只能是从一些民间故事中去听听而已。 做一个假设:如果李自成娶的妻子是一位贤良女子,他可能也就会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小农日月,再生下一群小李自成,他人生的轨迹就有可能重写。和宋江一样,宋江要不是杀了阎婆惜,他可能安安稳稳地做他的郓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工作,也不会成了梁山泊的老大。 有一种推力在无形地推动着一个人走向何方,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这场婚变导致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李家完全彻底底破产了。由于贿赂官府,买了条人命,李守忠把所有的家底折腾光了,可能还要举债。 这一年,心力交瘁的李守忠也瞑目而死。 李自成已是家贫如洗,只好去打工了。 他给财主家放过羊,可很快就被炒了鱿鱼。 他给烧酒作坊当伙计,每天喝得醉醺醺的,主人家说,你还是去别处吧。 他到铁匠铺学打铁手艺,没兴趣, 他给人家耕田打零工,经常枕着锄头睡觉。 ……郁闷! 他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什么也干得不好,似乎也不想干好。 因此米脂当地歇后语:李自成给人揽工——没心思(干好)。 仅管他身强力壮,却是如此地消沉寞落,看不到生活的美好。而且还要受乡绅的羞辱。 有两个故事,乡人都是知道的。 李自成当年为姬姓财主家放羊时,饥饿难忍,竟然偷偷杀了一只羊,和几个穷哥们饱餐了一顿,主人发觉后,将他暴打,“鞭之见血”。 还有一次,李自成一天中午在当地大户艾氏家门前的石坊上困觉,坦胸露腹。艾老爷正巧出门送客,看见他这不文雅的样子,非常生气,把他臭骂了一通。李自成气不过,第二天便故意在艾家大门口撒尿,被人发现了。几个庄丁把他抓起来,一顿棒揍,打的皮开肉绽,随后又绑在一根柱子上晒太阳。 过了很久,无人问津。这时,财主家的儿子手里拿着一块饼边吃边走着出来了。李自成饥肠辘辘,可怜巴巴地向这个小孩讨口吃食。 谁知这小孩竟毫无同情之心,不但不给,还说了,我宁肯喂狗,也不给你吃。随后把饼子仍在地上,踩了几脚,扬长而去。 李自成的自尊就是这样又被无情地践踏蹂躏了一次。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