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个关于离家的孩子和父母通电话的文章。 到南京已经8年了,第一次离开父母。除了每年寒暑假固定的两次回家外,和父母最直接的交流就是电话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一切都好奇中带着惊恐,所以,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自己遇到了什么事情,最后再加一句煽情但很真实的“我想家了”。 随着年级的增长,在校园这个大社会里混的游刃有余,很多事情都自己去解决,很多事情都藏在心里。再加上要做的事情也比低年级的时候多了些,给父母的电话也就减少到了一个星期一次或者几个星期一次。 现在,更多的时候是母亲打来的。他们总是会问问,吃饱没,穿暖没,累着没,我只是每次都说照顾好身体。只有母亲问“想家没有”的时候,我才会点点头恩一声。我知道我的一句“我想家了”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思念。对于母亲这样一个我每次寒暑假收假离开都会哭的很伤心的人,太多的思念只会更加伤感。 他们老了,他们开始寻求依靠了,而他们这辈子,拥有的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 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吧,几分钟的时间真的没有那么难挤出来,可以和爱人一起给两个人的父母。问问今天忙些啥,问问今天吃写啥,就像当年他们问我们的一样,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觉得烦。 就按我一年回家5次算,保佑爸妈能活到100岁,也就还能见他们250多次,真少。我努力地连掰指头带思考地想了想,确实。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