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准早过时,百县争名分,国家未开闸 撤县设市热潮再度汹涌而来,国家尚未开闸,百余县已在各出奇招。如今会否重蹈16年前覆辙,国家尚未祭出对策。 十六年后,再起热潮 神木县做梦都想拥有一个新的“名分”——神木市。正如该县县委书记雷正西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函中说,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撤县改市工作以来,“在这二十多年里,神木广大干部群众一直期盼着能够撤县设市,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这个中国第一产煤大县,近年因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而享誉全国。它对于“名分”的渴求,也只是中国上百个县城的一角缩影。 据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的官方信息统计,自1997年开始,包括神木,陕西省就有21个县提出撤县设市(区)。如果放之全国,至少有138个县(地区、盟)明确提出改头换面的设想。 而近两年,挟城镇化之名义,这场热潮被媒体形容如“不断升温的高压锅”,汹涌而来。只需简单地搜索,就可看到不少地方正在编制规划、成立课题组、上报省级,渲染气氛,力图由“县”变成“市”。 这股潮流在中部、西部欠发达地区最为显著。如云南、贵州、广西、安徽,乃至最西边的新疆,大部分地方都是在2011年之后提出的申请。 实际上,这口“压力锅”压抑已久。1997年,国务院暂停了实施十一年多的撤县设市政策。原因在于,当时许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造成县级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假性城市化”问题。 而诸如神木县这样的明星县,也未能搭上撤县设市的末班车。 在这16年间,只有极少数县城“幸运”地获批。据民政部区划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浦善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1997年至今撤县设市的总数还没有政策冻结之前的一年数量多。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至今,有110个地方(不包括上述的138个)有了新“名分”,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县级市改为地级市,或者县改区,并非跨度更大的县改市。 而如今借助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各地可能进行区划调整。神木县又看到了久违的曙光。然而,至今国务院仍未对撤县设市政策解冻明确表态,而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联系多地采访时,各地政府部门几乎都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各出奇招 在南方周末记者接触到的百余县区中,神木属于为数不多的“高调分子”。“我们县申报撤县设市材料齐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我们对此抱有100%的信心。”神木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高增力说。 这个全国百强县的自信绝非一句空话。南方周末记者获悉,如果按国家撤县设市的人口、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主要指标,目前神木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并大幅超出标准。其中GDP总量是国定标准25.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39.8倍。2012年城市化率已达63%,县域集聚人口超过40万。用雷正西的话说,“神木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县”。 出色的经济数据,让神木组织撤县设市工作格外神气。 2011年全国“两会”上,有陕西省人大代表就为神木等县撤县设市提交议案,而县委、县政府也在当年将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获得省市两地政府的支持。次年,陕西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了神木撤县设市的请示。目前,处于待批阶段。 这样具有宏观布局优势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而如神木,更看重“市”的行政管理权限。雷正西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力量已经明显不适应神木的发展,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可以形象地将神木的现行体制比作‘小马拉大车、大脚套小鞋’。因此,将神木撤县设市、破解原有体制机制束缚、推动神木转型升级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来源:南方周末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