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大浪潮,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带动道路的发展建设。美国作者海斯勒以长城沿线北方农村生活为主线,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改革发展大潮中国西部的生活画面。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给中国的经济特别是中国的南方带来了巨变,南方的逐渐崛起,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北方的农民都拥向南方寻找出路,长城沿线的农村逐渐少了往日的热闹,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儿童,村庄变得孤寂和凄凉。 正如海斯勒在书中讲到“在乡下,几乎不敢想象,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之后,谁还会住那些地方。我在各个村庄停车的时候,看到的只有老年人,残疾人,还有年龄很小的小家伙。” 村庄的败落,长城文化的枯竭,北方的农村和农民在走出去,长见识的同时,也体味了和家人聚少离多的苦楚,承受了出门在外的漂泊之苦,他们有着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去乡村的尴尬。 留下的人们依旧以农耕生活为主,村庄依旧落后贫困,让人感觉内疚又无能为力。政府也并没有为他们做点什么。在宁夏一个长城沿线村庄安寺村,海斯勒写到“最后的一线生机,最后的乡村少年,也许还是最后的家庭,兄弟姐妹俱全的大家庭。”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接待,对他毫无戒心。这样的热情让作者很是感动,因为在城市里人们再也难建立这样的信任。作者也感慨到,村里的这些孩子恐怕是最后一代农民,最后一代记得农村的人,因为村庄在逐渐没落,那种淳朴的乡情也是弥足珍贵。 最让人感觉悲哀的是农民对一切政策带来的不公都能隐忍。如作者在文中提到,政府让农民植树,给出一天的报酬只是两袋方便面,农民也只好接受,如果不干,他们就拿不到贫困补助。他们没有人愿意向上级政府反映这些情况,因为“山高皇帝远”,没人管,唯有忍。 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的国人向来不缺乏聪明才智,可很多人都把这些聪慧用在了“潜规则上”。改革在助推全国经济发展,可也成为一些政府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随之一些有名无实的项目就会不断涌现,形式主义泛滥。 如作者讲到在包头的公路上到处可见的是交警塑像,真人警察却很少见,城市道路经常会一片混乱。在右玉县的乡村道路旁,“抓住世行贷款机遇,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大标语非常显眼,可向村民们问到世行项目,他们却说只是听说过,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还有那些“男孩女孩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可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却从未得到改善。还有“首都汽车”公司的服务等级公示牌,一直都是“顾客满意率90%,服务效率97%”,服务用语合格率98%,服务态度满意率99%”从未变过。 改革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步,我们只能追赶发展的脚步带着隐痛不断前行,只是希望政府和百姓能在隐痛中尽快觉醒。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