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一则神木幼师暴力对待幼儿的视频疯狂传播于朋友圈、微信群。事件发酵至今,网上舆论一片火热,有诚惶诚恐的家长,有据理力争的老师,也有乱站队的群众。相较于之前曝光于网络的各类幼儿事件,该起踢打事件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不足为奇。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可能是因为,一,发生在我们身边;二,有视频曝光。该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使我们更加关注和关心,这无可厚非。但是,根据网传视频角度显示,视频是监控所得,那么拍摄者是谁?谁在旁观该事件过程,不上报幼儿园、不制止,而是首先想到传播。 视频的来源暂且不论。这起踢打幼儿事件让我们大多数人怒不可遏,各种渠道声讨该幼师,甚至直指幼师这一群体。 事实上,幼师也是一类行业,与记者、医生等一样,没有人能够保证任何群体都是人格完美、能力完美、素质完美的天使。这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行业及其从业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缺陷,包括你我。只能说被曝光的这位幼师,她的性格缺陷不适合从事幼教类工作。如她在12月22日的致歉视频中所言“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有收受红包的医务工作者;有欺客高价的出租车司机,有免费送醉酒的司机师傅;有踢打幼儿的教师,更多的是善待幼儿的老师。 对于恶,我们总是及时曝光,全民声讨,恨不得天下皆知;对于好,我们则认为那是对方的本职,装作看不见,理所应当的享受。我们不断质问,一个人可以有多坏,却从不提及好的人可以有多好。这很尴尬。 事件发展到最后,以教育局“解聘老师、约谈园长、在全市幼儿园举行一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育行为的专题教育活动”告终。我想问一下大家,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解聘老师、约谈园长以及“一次”那么长名字的活动(会议),个人认为,治标不治本,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更不是处理问题的方式。 幼儿教育是我们发展的薄弱环节,而幼师依旧是教育体制中的底层。如果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以开除个人为结局,谁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不会陷入更恶性的循环。 12月22日上午,新闻发布了中央2018年将重点抓的大事,第24条是“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我相信,这里的“解决”肯定不是解聘、约谈和“一次”名字那么长的活动或者会议。 一叶知秋,以小见大。透过这样一次身边的突发幼儿事件,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二胎政策开放,人口随之增长,幼师缺口加大,与之相反的幼师待遇却始终低下,幼师地位更是无法得到提高。尤其是临时聘用的教师,其身份尴尬,待遇更加堪忧。 一连串的问题致使优秀教师难留,幼师门槛不断降低,而用人缺口又一再增大,从而影响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促使各类事件层出不穷,矛盾接踵而至。 其实,活动、开展、教育、学习、培训、会议,这些所谓的手段并不见得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可能是保障幼师的待遇,维护幼师的权益,树立幼师行业榜样,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 不要说开了多少幼儿园,实现了多么宏伟的目标,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增设多少功能的教学区域,掌握了什么先进的技能,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多少的投资,引进了来自哪里的观念,等等,这些年复一年的空谁都会填。 与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填空,不如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幼儿为本的做好教育基本投资和基本保障工作。 解聘人谁都会,解决问题才是前行和改变的关键所在。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错而使一个重要的群体寒心,教育主管部门更不应以马后炮为主要工作,铁腕式惩戒只会适得其反,不如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提升对幼师群体的关爱。 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来源小城神木 |
对于这样的事件,政府部门不能为了平息众怒,就简单开除了事 ,应该酌情处理,犯多大错,按制度处理,如果这要是别的事情,也成为舆论头条,是不是也可以为了平息众怒,违法处理呢,而且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保持公允,理性处理,而不能被舆论带着走,中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执行就好,吃瓜群众就是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人,怎么能以这些人的意志为转移呢,用一句神木话来说,吃瓜群众也可称为烧死人也要填一条腿靶子的人,所以一切依法办事,我也有孩子,我也不是老师,但我知道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我应该理性评论,否则社会受伤了,人心受伤了,我们这个社会仅存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