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的“铁汉子”——顾京圃 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的顾京圃成了国家审计署的第一批干部。一毕业,他就与种种顶风违纪的人打上了交道。中国第一份金融审计报告,出自他的手;中国第一本金融审计学教材,来自他的总策划;由他领衔做出的有关中信公司十周年的审计评估鉴定,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许。 1995年,顾京圃主持的建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并由此得到长足发展。 由此,统一法人观念,合规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根植各地。 1996年,顾京圃带队处理了当时震惊中外的“恩平事件”。 一个造成国家经济损失人民币35亿多元、港币368万多元的违规金融大案终于真相大白天下了。有关嫌疑人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1998年,顾京圃背着使命的行囊,孑然来到了广东分行就任一把手。 在广东两年,他坚定信念查处案件,整顿作风、打击邪气、凝聚士气,共查处违规违纪者900多人,送公安司法处理者20多人,开除380多人。 2000年,顾京圃调回总行筹建风险与内控管理委员会,并担任副主任。 他提出搞内控体系建设,是全国最早的。为便于集体决策,总行和大区分行一般都会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行的风险委员会由总行的首席风险经理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包括行长、副行长、财务总监、营运总监和各主要业务领域的负责人。” 顾京圃提出的“四大银行需要优势整合”反向思维,曾经在国内外产生过轰动。 2003年顾京圃任中国建设应银行建行总批发业务总监顾京圃 剥离后的不良资产和富余人员转入现有资产管理公司,将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问题、不良资产问题放在银行之外来解决,消除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难点,为改革后银行的成长壮大赢得时间,争取在一到两年完成全新银行的重建,为新银行留出两到三年的适应过渡时间。” 顾京圃的这种逆向剥离思路,听起来确实很离奇。估计,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中国,他的这一理念和思路付诸实践的难度会很大。但是,对步子缓慢的国有商银改革,不失为一种重要参考。 2008年顾京圃任中国建设银行村镇银行管理委员会主任 2012年顾京圃倡导城镇化要依靠市场与产业化对接吾日三省 在顾京圃心目中,责任和良心重千斤。 “集城镇化、‘三农’发展和扩大内需等重任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第二次腾飞的主引擎。”或许是因为深入基层的工作经历,顾京圃对广袤的农村地区充满了信心。这种对县域的自信在他最近面世的专著《中国经济第二次腾飞的若干思考》里得到了详细论述。“这不仅是一种自信,事实就是这样。”顾京圃爽朗地笑后,向记者坚定地说。 “城市不但不为农村注入资金,还像抽水机一样抽走,我们要反思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顾京圃说。据经济学者研究,农村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如果不存在政策偏差或制度扭曲,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劳动力和资金同时流向了城市。这种现象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后就开始了,顾京圃向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1978年―――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到284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40.4%。近十年,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城镇化是一个结果。”顾京圃说。只要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城镇化水到渠成,政府只需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顾京圃:与风险打交道的人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赢得掌声的机会。勤学善思,勇于创新,把握大局,公正无私,这些性格特征有助于顾京圃在关键的时候“有幸”被伯乐相中。顾京圃如何做真事,不说假话,在金融业这个舞台上成功塑造了铁汉角色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