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早八点] 新华网陕西频道图片 :: 神木传统手工织毯恐将失传

阅读数:1016  |   回复数:1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13-10-28 09:41:59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63岁的张玉恩(左)在老城租门面织地毯,卖地毯有30年了,他说,这幅领袖挂毯能卖8万元,同样大小的已出售4幅
    精美织毯占据了小小铺面的主要空间,两名织毯女工紧张的忙碌着。这是神木极富盛名的传统手工织毯。神木老街上,有许多这样的店铺。但这个行业还能存在多久,经营者们都心怀忧虑,市场越来越小,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少。可能过不了多少年,这项传承很久的手艺在当地就会失传。
    靠墙搭建着木架,羊毛线从木架顶端的横木上垂下来,排列紧密均匀。木架前方立着另一个木架,下方是横板,高度比人的膝盖稍低,织毯女工就坐在横板上,木架上方横着一根椽木,椽木上挂着各色的羊毛线。织毯女工左手勾着所需颜色的线,飞快的将线勾在木架上竖向排列的线上,右手握着一把雪亮的小刀,亮光一闪,就将左手送上去的线切断,左手再勾住下一根需要的线,送向织毯,右手再挥刀,留在毛毯之上的部分长度大致无二。她们的动作敏捷准确,让人想起武侠小说中的某种独门武功。
    织毯女工是两姐妹,一个叫康兰芳、一个叫康俊琴。两姐妹的左手上手指上缠着厚厚的胶布,右手戴着手套。姐姐康兰芳说,左手勾线,动作要清楚麻利,一次只能勾一根线,不能搞错了花色,为了保持动作的敏捷度和准确性,就不能戴手套,每天重复这个动作大概能有几万次,缠着胶布对手指有保护作用。“不缠胶布的话,一天下来,手指就出血了。”她们用的刀很锋利,因为羊毛线弹性足、韧性好,不锋利的刀无法快速切断,从而影响速度,毛毯也很容易起皱、不美观,姐妹俩织毯时都曾伤到过手指,伤口深,愈合时间长。
    她们每天坐在木板上织毯约10小时,工资为50元。
    手工织毯画面精美售价较高
    店铺老板叫张玉恩,今年63岁,开店织毛毯已有30年,十多岁起便在高家堡古城的毛毯厂工作,1990年来到神木老街租铺面织毛毯。在他店铺内的一排织毯上,挂着一幅伟人图织毯,浅褐色打底,毛泽东和周恩来相视而笑,朱德和刘少奇同样笑容生动,脸上的皱纹和轮廓都能看清。
    这块伟人图织毯尺寸为1.4*2.2米,价格为8万块钱,他已卖出去4块。制作这样一块地毯,两个人最快需要半年时间。他说,制作这块织毯难点在眼睛、表情和手指,出错的地方要全部拆掉,然后重新补上,拆多少根补多少根,一根也不差。
    手工织毯材质优良,手感好,天然无毒害物质,但由于手工制品需要较长的时间制作,所以售价相比其他材质或工艺的毛毯相对较高。但利润并不高,一块1.8*2米的毛毯,一个工人要织一个月,售价3200,而线的成本1000元,工人工资1500元。
    张玉恩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学织地毯,他们已经在努力的拓展产品类型、范围,例如用于装饰的挂毯,车内的座位上铺垫用的毯子,沙发毯等等。
    至于神木手工制作毛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传来的,张玉恩也说不清楚。旁边一间织毯店老板说,手工制作毛毯在神木一直就有。原神木国营毛毯厂(1990年关闭)厂长、神木文化馆刘馆长说,神木织毯发祥很早,畅销陕北、内蒙、山西、山东,但起源不详。
    精美传统手工有失传之危
    在神木老街开店卖织毯的老板刘忠林说,神木织毯原本最主要的功用是用于御寒,销往冬季严寒的陕北、内蒙、甘肃、新疆、山西山东北部地区,早年婚嫁男方给女方家的聘礼中包括一对手工毛毯是这一地区的传统,如今这一婚俗已逐渐改变,开始送一些别的东西代替,人们都住上了有暖气的房子、游牧人口逐年减少,这些原因让羊毛织毯销量逐年萎缩。
    采访中,很多织毯店的老板都忧虑这个行业还能存在多久。“销售织毯利润并不丰厚,织毯是个苦活,一天坐到晚,工资也不高,现在的女娃娃谁能吃得了这碗饭,过了一代吃苦耐劳的女工,接下来从哪里找织毯女工。娃娃们现在都养的娇气,稍微上过学的都不愿干这个活儿了。”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血月蝴蝶 发表于 2013-10-28 16:06:4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保护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