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高家堡自驾游,一路跌跌撞撞来到了石峁遗址,看到石峁———以石为山,一山连一山,高低不一,大小不等。村与村之间,几乎都是羊肠小道,到处显得崎岖不平、坑坑洼洼。 (图片很多,为了保密只放一张) ![]() 当地的管理员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民们在遗址的石墙里零星发现有类似人面的石块。起先并没有人注意,也贵贱没人要,一直到近年才被人注意,开始收藏。”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共发现有20余块。2010年,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罗宏才专程赴石峁遗址考察石雕像,收集到了详实的珍贵资料。“石雕作品有一块类似太阳图腾的东西,还有一块蟾蜍浮雕。”经过深入研究,罗宏才撰写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石雕像群组的调查与研究》发表在《西部美术考古丛书———从中亚到长安》一书中。 在该遗址出土的石雕像中,有一件石雕人头应是当时的祖先崇拜物。砂石料,黄褐色,单面高浮雕,品相完好。高50厘米,宽60厘米,厚25厘米。人头的脸部形象上至眉骨,下巴齐平,隆鼻、半张口,呈微笑状,两颊颧骨稍凸出,扁方脸和大眼睛较为夸张。其雕刻手法简单、朴拙,体现出陕北先民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对祖先的敬畏、祈求祖先神灵护佑的原始朴素观念,以及当时雕塑技术已有的一定基础。这件难得的高浮雕艺术品,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09年被征集到榆林学院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现为本馆馆藏珍品之一。 “石峁遗址的边缘,周围有非常非常多的由碎石堆砌而成的石人,这是典型的山地草原民族文化,追求死后灵魂不灭。”有研究者称,碎石堆砌而成的石人与新疆的阿勒泰草原、伊犁昭苏草原分布着的200多尊草原石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仅是新疆,在整个欧亚草原,都可以见到草原石人的踪迹。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的,大小不等,从几十厘米到几米。从外形来看,大都是直立的全身像,造型非常粗砺、简练、稚拙。 规模如此巨大的史前城址,尽管发掘工作刚开了一个头,其成果已令专家惊叹和震撼。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石峁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遗址长期的考古规划,像殷墟、二里头等重要遗址一样建立工作站,成立长期的工作机构,三年规划,十年设想,百年谋略。同时,加强对石峁玉器的研究,对流散在社会上的石峁遗址出土文物进行调查、整理及建档。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