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粒原子 于 2013-11-23 09:46 编辑 ![]() 1974年5月29日深夜,毛泽东结束与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等人的交谈后,回过头来看见了周恩来,刚才还笑容满面的毛泽**然低下头来,忧伤深深地笼罩了整个书房,周恩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两个耄耋老人就这么默默地相握的许久,当时的摄影记者抓住了这个忧伤凝重的瞬间,谁都不会想到这竟然是同舟共济近半个世纪的两位老者最后握手的画面。 ![]() 早在两年前就在周恩来费尽心思解放大批老干部的时候,1972年5月,他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此事当即被上报到毛泽东那里。自1972年5月份发现这个事情,属于早期,毛泽东对周恩来得了癌症他是说一就是说不要告诉周恩来和邓颖超本人,第二就是说不要动手术,第三就是要加强营养。 ![]() 毛泽东看到了在周恩来之前两个患癌症的领导人做了手术,最后没有多久都去世了,一个是1972年的1月份去世的陈毅,然后就是4月份去世的谢富治,两位都是副总理一级的,所以毛泽东认为,做手术这个做法是不会成功的。 ![]() 1973年1月13日凌晨,周恩来结束了连续二十多个小时的案前工作,正准备休息时值班的保健大夫突然听见警卫秘书张树迎变了声调的喊声,保健医生张佐良一跃而起,向门口奔去,只见警卫秘书张树迎手里端着盛满鲜血的尿壶,看见这个触目惊心的颜色,张佐良日夜提心吊胆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血尿,张树迎又连忙走进周恩来总理的卧室,看见周总理仰面躺在床上,双眼看着房顶,一声不吭。 ![]() 周恩来的保健大夫张佐良写的回忆录,说毛泽东对于他自己有病他都不说不治,他想利用身体对抗来消除它,通过自己的身体免疫力的提高来战胜疾病。到后来癌症就已经转移了,其实如果说当时一发现这个事情立即采取手术的话,可能就会把这个癌症在当时把它切除掉。 ![]() 陈东林: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理解毛泽东不要周恩来做手术的初衷,但是不得不说,这件事情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如果早一点做手术的话,我想周恩来应该还能够再坚持一些年。 ![]() 叶永烈:不管怎么样就是,后来吴阶平中国泌尿科的院士他当时是含着眼泪的,因为是很早期的一个癌症,当时如果是马上就采取也不是很大的手术,就是用电灼伤那个癌的部位,就这么一个小的手术就可以解决问题。 ![]() 知道身患重病之后,周恩来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而此时解放老干部则是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面对江青等人百般挑剔阻挠,周恩来每解放一个老干部都煞费心思,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人员调整则是邓小平的复出问题,会上争论之激烈,时间之漫长,令人难以忍受,疲惫不堪的叶剑英对此深有感触,他把这样的会议比做当年红军长征中的牵骡子过河,曾经十分形象含蓄的做了一首名为《过桥》的打油诗,一匹复一匹,过桥真费力,多谢牵骡人,驱骡赶前敌。 ![]() 叶永烈:周恩来的性格完全是儒家这种教育出来的这样的性格能够忍耐,所以人家都是说在中国领导人当中,就是有一个人在那么多次的斗争当中一直没有倒下去,这个人是谁?就是周恩来,周恩来应该说他的教养,他的家庭出身养成了他这样的一种性格,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完全不行。 ![]() 1973年3月10日,中中央发出文件决定邓小平复出,同日周恩来来到玉泉山做了第一此膀胱镜检查,和电灼术治疗,此时此刻他心情平静,神态从容,邓小平复出已经圈定画押,他最大的心事已经了却。 ![]() 林彪事件之后周恩来成为中共中央事实上的第二号人物,而周恩来积极开展纠左,恢复被文化大革命扰乱了的社会秩序,国内形势开始趋稳,在对外工作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也是周恩来一手安排的,周恩来的个人威望似乎也达到了顶峰,但高处不胜寒,周恩来很快就发现等待他的是江青等人的频频发难。 ![]() 1969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并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世界为之震惊,国内外纷纷猜测中国领导人与尼克松此次会谈的相关内容,在中国保持的一贯缄默下,美国官员纷纷发表谈话,认为尼克松访华是双方协商好的,美国将会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 叶永烈(传记作家):斯大林在1954(53)年去世之后,中苏之间产生了很明显的分歧,这个分歧从最初的一条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一直到后来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珍宝岛还打了一仗,美国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才拉拢中国,所以派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实际上他这里有他的目的,他的目的一方面就是说用苏联这个军事威胁来对中国进行恐吓,就是说你不要觉得你在三个世界的三足鼎立状况下,中国能够保持既反美又反苏的姿态,实际上你有很大的危险,美国人能帮你。 ![]() 然而时隔不久,1973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苏共总书记勃列日列夫又举行了会谈,双方达成了《关于防止核战争协议》等十三项文件,对于美苏的此次会谈,周恩来指示外交部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最终形成了一篇《对尼克松—勃列日列夫会谈的初步看法》,发表在1973年6月28日,外交部内部刊物《新情况》第153期上。文章认为美苏签订防止核战争的协定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更浓了。 ![]() 陈东林:这个报告大概是在6月份送到毛泽东那儿去,毛泽东看了以后很不满意,毛泽东的分析认为这完全是错的,美苏勾结对付中国不可能,他认为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他们之间是最重要的对手,中国应该利用他们之间这种对抗,这样毛泽东就对《新情况》提出批评,实际上也是对周恩来的赞成《新情况》的见解提出了批评。 ![]()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与王洪文、**进行了次谈话,对周恩来分管的外交部提出批评,起草中共十大报告的**根据毛泽东这次谈话精神,写了批评周恩来的这样一段话。应当强调指出,有不少党委埋头日常的具体小事,而不注意大事,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改变,势必走到修正主义道路上去,毛泽东又指示中央政治局开会,专题帮助周恩来。 ![]() 基辛格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们开始明白在这次访问中为中国外交政策规定官方路线的并不是周恩来,他的地位已经远在毛主席之下,帮周会议开到12月中旬的时候已完全被江青、姚文元、**所把持,江青甚至认为这是继林彪之后的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其目的是想将周恩来置于死地,会议期间她要求增补她和姚文元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意见,反映给了毛泽东。 ![]() 陈东林:毛泽东当然心里很明白,江青这个人他从来他就讲江青这个人是眼高手低,说你想做的事情能够看到天上去,你实际上你的能力是非常差的,说你怎么能取代周恩来管外交管经济呢,不可能的。 ![]() 叶永烈:应该说毛泽东对周恩来一直是有所批评,但是毛泽东基本对周恩来是持肯定的态度,毛泽东也知道这个中国离不开周恩来。江青、**等人欲将周恩来置之于死地的言行使得周恩来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恩来仍然要继续日常工作和外事活动,他的疲倦和痛苦被细心的日本人发现了,冈崎嘉平太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总理消瘦、显得疲倦。 ![]() 程美东(北京大学教授):还有人回忆,当时是帮周会议期间周恩来每次会议结束之后,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离开会场,不像过去一样大家都跟他打招呼,没有人跟周恩来打招呼,那些平常都是战友和同志的人都缄默无声,甚至有意躲着他,所以批周会议肯定是非常严肃的,非常激烈的一次会议,这也是现在我们研究周恩来的时候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在研究周恩来和毛泽东关系的时候,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毛泽东并不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周恩来打倒。 ![]() 1973年1月5日,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进口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的时刻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成套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等项目,这些项目大约要花费43亿美元,所以叫做四三方案,毛泽东批准了这一方案。 ![]() 程美东:我们的人口不断增长,可是棉花产量老是得不到提高,所以国务院经常为了棉花的产量提高而不断地开会议,因为棉花产量提不高,老百姓的穿衣就解决不了,转机最终出现在1972年,为了从越南泥潭中挣脱出来,联中抗苏,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破美国外交惯例,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一个与美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随后尼克松签署了行政命令,解除对中国的贸易禁令。 ![]() 纪坡民:西方的大门打开了,贸易投资引进先进设备技术通了。这个消息一传开以后,各个部都非常地有积极性,都要改变自己六年以来没有发展而且下降的这么一个趋势,纷纷要求我们也要引进,我们也要引进。尼克松还没来呢,别的一些小喽喽一看,那你这带头的都去了,我们还有啥顾虑呢,所以整个西方大门一下就打开了。 ![]()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外宾回到了延安,从1947年离开延安之后,26年来这是他第一次重新回到这里,故人难忘,他请当年的老邻居杨步浩吃饭,看着老邻居大口大口地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周恩来很内疚地说,我们在中央对延安的工作关照不够,接着他又提出,延安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期望,当听到地方负责人肯定的回答时,他一下子站了起来,伸出手和地方负责人一一击掌,周恩来非常动情地说,五年粮食翻一番,只要我在世就一定来,而此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患有癌症。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