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年春节的临近,神木县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中学的秧歌队也开始了排练,唱大戏、列队行、扭秧歌,行走在神木街头乡村,浓郁的“年味”扑鼻而来。神木人在守望传统中迎来新的一年。![]() 行走在神中巷阵阵锣鼓声、唢呐声不断,神木中学操场上练秧歌的学生们有节奏的敲打着胸前大鼓,还跟随鼓点铿锵呐喊,不时变换队形,气势宏伟。 ![]() 而在神木县城南郊的神木职教中心操场上,精彩编排的陕北大秧歌也在欢快热闹的排练中,学生们手中的花伞和扇子舞出浓浓的新春氛围~~~ ![]() 神木大广场上老年秧歌队也加紧排练~~~ 欢天喜地过大年 ![]()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 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 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 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 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 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 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 腰系红绸带。 ![]() 陕北秧歌主要上场的角色除了大秧歌外,还有搬水船、骑毛驴、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蛮婆蛮汉、二鬼摔跤、毛达子、伞头等,这些角色的表演最引人注目。秧歌表演的形式有大秧歌,大秧歌的场图多得很,有龙摆尾、二龙出水、双龙过街、双葫芦、杀四门、五大洲、八卦阵、蛇抱九颗蛋、十二镰刀、卷菜心、踏空城等,这些场图,伞头要根据场地不断变换。陕北秧歌的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八人场子、多人场子最具特色,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李增恒(六六旦)、吴继业、贺俊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传承人)等人,是有名的代表。他们的表演各具特色,百看不厌。李增恒号称水上漂,吴继业的猴拳,贺俊义的软腰,他们的继承人也逐渐在崭露头角。每到一个场地,都有小节目安排,有传统的节目,如《兄妹开荒》等,也有自编自演的节目,如《老两口相亲》等。其实小节目将教育人潜移默化在欢笑中,感化作用很大。 ![]() 闹秧歌,不管安排几天,“转九曲”是少不了的,“九曲阵”相传是姜子牙的军阵图演变来的。传说“转九曲”可以消灾免难,开运生祥。“九曲阵”是用三百六一根高粱杆或向日葵杆围成九个城子、九座门,然后用绳子连成通道,每根杆上顶一盏灯,灯的制作,过去用萝卜块中间挖成杯,里面倒上清油,再用彩色纸围起来,晚上把灯点亮,五颜六色的十分好看(现在有些村改换成彩色灯炮了)。“九曲阵”四角点燃四个火塔塔,中央搭建一座灯山,,灯山上插着各路神仙的牌位,五色彩旗,摆上盏盏油灯,多为红、绿灯,因为转完“九曲阵”后,妇女抢着端灯,端红灯生男孩,端绿灯生女孩。秧歌队和群众先在彩门前跪下,伞头领唱“祭风”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口平安等吉祥秧歌。然后放炮、张号,鼓乐队和秧歌队在前,群众隨后,有秩序地进入“九曲阵”。这时候的“九曲阵”最为壮观,人头攒动,锣鼓喧天,彩灯闪烁,加上升空的礼花,成了辉煌灿烂的人间仙境。其他晚上安排的有:小节目、搬水船、小杂技(耍火棍、顶灯、二鬼摔跤等)。 ![]() 每年春节神木县教育系统、财政系统、城建系统、电信公司、神木镇社区队、各企业等共30支秧歌队在神木政府广场演出。据悉2014年秧歌表演一直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为期八天,表演时间为每天12:00到15:00,表演线路由县城体育中心出发沿东兴街由南向北行进。 ![]()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