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早八点] 榆林新市民生存状况调查:"人的城镇化"难在哪儿

阅读数:963  |   回复数:1
Max 发表于 2014-3-21 09:09:1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Max 于 2014-3-21 11:59 编辑


    “今年正月,榆林城里下了一场雪,人家大人、孩子走出家门踏雪、堆雪人、打雪仗,而我家却多了一份忧虑。下雪不冷化雪冷,屋里没烧暖,接下来的几天冻得很。”全家租住在榆林老街一处40多平方米房子里的农民工赵大姐回忆。而冬季的榆林,零下十几度再正常不过,对于大多数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民工来说的确难挨。

   计划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农民创业难

   随着榆林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大批的农民工拥入这座城市。榆林的农民工人数有70余万,大多是周边地区的农民,30%左右来自陕南、四川等地。

   刘青山(化名),今年27岁,来自清涧县农村。2004年高中没毕业的刘青山孤身一人南下,在南京一家快递公司当了一名快递员。在当时,虽然每月三四千的工资算是不错的收入,但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再加上一个人在外孤苦伶仃的日子让刘青山感到前所未有的煎熬。“那时候听家里人说榆林发展可快了,让回来创业,榆林肯定比外头熟,就回来了。”2009年,结束了四年多的快递员生活,刘青山怀揣着创业梦回到了榆林。

   回到榆林的刘青山注册了一家包括计算机维修等业务的公司和一涉及制作网站的广告公司。同时,托人介绍在机关兼了一份临时司机的工作,每月工资仅有1000元。“当司机的目的不是挣钱,就是希望单位领导能给我介绍点生意。”计划得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五年里,刘青山无时无刻不纠结,生意没有起色,年迈的父母一直倒贴钱给他,而大部分时间处于原地等待的司机工作又让他厌恶。怎么办?

   “每个月光顾着想怎么凑合着活下去,哪有心思大胆地创业?”说起现状,刘青山很无奈。五年间,刘青山绞尽脑汁想办法借助于政府的扶持让自己的日子好过起来。“想通过青年创业途径申请无息贷款吧,没有学历,也不是本地户口;想申请保障房吧,前些年户口不在本地的压根没资格,这两年说是外县也能申请,但是太难了。”

   27岁的刘青山进退两难。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没房没车没存款,回到清涧老家机会更少,留在市里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刘青山说,农民工根本没法和本地人相提并论,人家有本地户口,在本地有房有人脉,招工都会优先考虑,个人生活成本也低,创业自然多少也有优势。作为农民工首先要生存下去,在不偏的位置租个房子每年开支至少1万,每月吃饱需要1000元左右,再加上每月500元的生活用品和水电费,每月至少挣上三千块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看着榆林的高楼林立,刘青山沉默了。

子女的未来是进城农民全家的希望――进城上学难   比起刘青山,一直在榆林做生意的王力(化名)还算幸运,在榆林生活了8年,倒腾了三四种生意,日子也还过得去,但两个娃的教育问题却让王力感到很无奈。   2006年,26岁的王力带着妻儿从佳县朱家洼乡来到榆阳区。8年的时间,王力开过洗浴中心,经营过建材门市,倒腾过煤矿,干过建筑包工头,妻子全职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从农村来到城市,不仅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些,也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力说。   子女的未来意味着全家人的希望,王力特别看重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可是从第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子女教育的困扰就没有间断过。“上公办幼儿园只交伙食费,又能保证教学质量。上私立幼儿园一学期多交上万块,还担心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当时,没有本地户口的王力只能为大儿子选择民办的七巧板幼儿园。   大儿子上小学的那一年是王力家开销最大的一年。王力并没有抱怨政府不考虑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王力希望孩子能选择教育质量更好的学校。“我认识的有些农民工的娃直接进了王家楼小学,但是我当时觉得一方面太远,另一方面想托托关系进更好的学校。”在王力的一再坚持下,妻子也同意去托托关系上个好学校。不过,钱倒是没少花,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最后就读了附近一家民办小学。   有了大儿子择校的教训,王力对于孩子选择学校一事淡定了许多。“没有办法,户口不在当地,实际上条条框框的限制还是很多的。我尽力了。”二儿子今年5岁,被王力就近送到普通的民办幼儿园就读。   “十八大不是说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吗?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政策落实上。”王力说。   希望不为生病和养老发愁――共享“福利”难   能不能享有“城里人”同样的福利,拥有一份无需为生病和老有所养发愁的未来,是农民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进城”了的标准之一。虽然政府也在不断地扩建城市,不断地扩大福利的覆盖面,可是大多生活在榆林城区的新市民仍然没有当地人的归宿感。   30岁的白翱翔(化名)是神木县店塔镇人。作为神木矿区的农民,白翱翔有着其他县域农民工羡慕的“区域福利”。除了每年矿上给他们村上每个人几万元的分红外,白翱翔一家还可以享受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子女15年免费教育和优于其他县域的养老金等等。似乎是生在神木,这一辈子生存问题不用发愁。   “像我们一家在市上生活,有很多惠民的福利根本享受不到。”白翱翔流露出遗憾。2008年,像绝大多数村子里的年轻人一样,白翱翔也离开店塔到城里去打工。由于榆林市上的亲戚多,有个照应,白翱翔当年举家迁入了榆林市里。有了亲戚的照应,白翱翔在城里的生活还算顺顺当当,有了工作安了家,不过,因为难享“福利”,他总是感觉自己还是个外地人。   “说起来是神木人,比如说像神木的免费医疗根本享受不到嘛,不可能因为一个感冒发烧跑到神木去看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地人80%-90%报销看病的费用,自己全额掏腰包。这就是差别。”白翱翔坦言。   除此之外,白翱翔还提到孩子的免费教育问题。和社会医保一样,因为教育经费是由各地方政府按照本地户籍适龄人口数量来拨付的,对于外来的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当地良好的教育资源。   “从幼儿园到小学,每次入学都得托关系,没有办法。家既然都安在榆林了,不能因为福利享受不到就再折腾回神木吧。当然大城市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更多,有时候就是多花点钱,多费点周折。”白翱翔打趣地说。   事实上,白翱翔生活中难享“福利”的遗憾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遗憾恰恰是人的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体制问题。把农民流出地政府投入转到流入地――要从体制入手   城镇化的核心,是如何让这些农民工把根留在城市。而留在城市就意味着更多的公务服务、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政府投入。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是有限的。   “流入城市后当然关心落户问题,没有当地户口,待遇就差了一截。”白翱翔激动地说。事实上,户籍问题的关键是其背后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一旦变成了当地户口,那就顺理成章地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特别是住房保障。   事实上,为了尽可能让流动人口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各个部门都在努力。“按照《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目前为农民工免费办理居住证,要求登记率要达到100%。但是,我们再怎么宣传**后可以享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他们也只是实用主义原则,有用了才想到来**。”榆阳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副队长高晓玲说。   在备受关注的入学难问题上,“大家都在说上学难,其实是上好学校难。并且,政府的资源和财力有限,大量外来人口必然加大流入地财政负担,政府就是决心再大投入再大,各方面建设统筹会有很长的过程,也会因此造成入学难的问题。”榆林市教育局基教一科樊军茂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榆林义务教育段主要是以公办学校为主,入学主要采取划片、就近和免试的原则。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到2015年,榆林城区计划新修中小学校45所。其中,2013年秋季已经投入18所,2014年秋季计划投入18所。从2013年开始义务教育段入学压力明显缓解。   “目前,整个义务教育段班额从70多降到64。今年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学校建设的标准化,配套标准化。第二,软件建设的标准化,主要是实行教师流动,学校与学校流动和城乡流动等等,2018年之前一定实现。”樊军茂表示。   为让农民工市民获得更多职业发展机会,政府投入同样非常高。2012年,榆林市总工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理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的求职就业、子女入学、劳动安全、劳动卫生、社会保险、培训教育等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和管理范围,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帮助和创造条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培训这部分,政府投入逐年增加,效果也显著。但是,毕竟政府的财力有限,能为这部分人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的条件也有限。”榆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工作人员介绍。   “要使机会均等的平台更大,地方政府仅仅增加投入是不够的,很多问题还要从体制上入手,全国一盘棋地加以解决。也就是如何把农民在流出地应当享受的政府投入资金转到流入地。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需要统筹兼顾来制定解决之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振磊说。   观察者言 统筹兼顾制定解决之策   城镇化本质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让农民工能像普通市民一样在这个城市能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并且享受城里人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而事实上,目前的榆林仍然处于低成本化城镇化的阶段,虽然城市在不断扩建,但是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却“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家乡”,艰难地挣扎在生存线上。   和其他城市一样,榆林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根本原因也是公共资源有限,譬如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僧多粥少,难以覆盖所有。同时,拥入城市的农民工越多,给政府带来公共资源的成本也就越高,政府财政压力巨大。虽然政府也在努力要将机会均等的平台尽可能做大,除了地方政府努力挖潜增加投入外,终究还是要从体制上入手,统筹解决。   如何统筹?在采访中,一些专家提出,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公共资源投入方面要合理倾斜。以目前的教育为例,在外来工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就存在着投入和使用中存在的结构性偏差。首先,因为原则上,我国的教育经费是由各地方政府按照本地户籍适龄人口数量来拨付的。一些地方大量人口外出务工,拨出的教育经费花不完,其子女在流入地来接受教育,必然大大增加流入地的财政负担。在招生考试录取方面也一样,如果在招生计划不变的前提下,外来工子女输入多的省允许这批学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就会降低当地户籍考生的录取机会和高考录取率;相反,劳务输出省份当地毕业生升学率就高了,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统筹倾斜。   总之,城镇化的进程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需要系统分析,统筹兼顾来制定解决之策。而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自然缓慢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Max 发表于 2014-3-21 09:11:38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世界的和谐就在于各司其职,当我们开始追逐更好的生活时,压力和代价就会被捆绑销售,知足常乐活在当下,是最容易有幸福感的生活,不过也会被人们斥为不求上进见仁见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