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回复

[每日话题] 牛逼!神木"孙少平"回乡创业,让麻堰塔从空心村到"金窝窝"

阅读数:3484  |   回复数:6
九妹 发表于 2019-7-25 15:24:16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九妹 于 2019-7-25 15:40 编辑


作为神木市劳务输出最早、比例最多的村,麻堰塔村曾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高家堡镇最富的村,也最早形成了空心村,目前全村只有8户人家务农。这样的空心村,如何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实现脱贫?这是一个跨越世纪的难题,直到“孙少平”们返乡。

麻堰塔村正在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变化。三十多年前一拨拨迁走的人们,又回来修桥开路、填沟平坡、架电引水,实现着祖辈曾经的梦想,让这个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发展的古老山村,重新迸发出活力、蕴含着希望。
他们如何离去?又为何回归?能否让衰落的村庄真正走向振兴?这一切,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怀揣着介绍信走西口
1983年3月,新婚半个月的康维林,带着村上、乡政府、县工商局盖章的介绍信,和村里十几个青壮年,“理直气壮”地去内蒙古务工。
当地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人悄悄地到内蒙古伊克昭盟(后来的鄂尔多斯市)务工。1982年夏天,刚高中毕业的康维林,也悄悄跑出去务了42天工。由于那年农民出外务工政策还没有放开,为了避免被发现遣返,他们白天给鄂旗棋盘井镇的国有企业建筑工地做工,晚上就住在贺兰山的岩洞里。
1983年,神木当地农民外出务工政策放开了。康维林他们终于敢到镇上的汽车站坐车走了。康维林清楚地记得,临走时在镇上碰见乡镇干部,干部们说,这下没人管你们了,好好干吧,哪怕你们上天入地……
那时候,棋盘井镇的几个工矿企业刚开始盖职工家属院,康维林就在盖平房的建筑工地做轻工——给砖墙勾水泥缝。康维林干活麻利,一个人能干出两个人的量。为了多干活,康维林9个月只休过半天假,并且叮嘱工长加班一定要把他叫上。9个月下来,康维林多干出了61个工,工资比带班的工长还多。“干活像飞一样”的康维林,甚至引来几十人的围观,在当地开始有了名气。
让康维林出名的还有他的数学能力。1983年,神木一个姓石的务工者带两个人承包了打石头的活儿,给工地供石料。由于没文化,就用类似于“结绳记事”的土办法记录方数,结果出现纰漏,结算时甲方依据他不全的记录只算了一半方数,他急得“直跳楼”。当时在棋盘井的神木务工者,只有两人高中毕业。急切的老石找到了康维林。
康维林花了半个晚上,运用数学和几何知识,将实际方数算了出来,为老石和他的小工队挽回了一万多元的损失。“陕北务工的也有能人呢”,康维林的名气在那时还不大的棋盘井镇不胫而走。

孙少平们都迁走了
在棋盘井做了9个月工的康维林,到年底挣了1200块钱。不仅还了娶媳妇时修窑洞的欠账,还从高家堡镇上给家里买了一匹白马帮忙干活。
1984年春,是康维林最后一次真正参加种地。由于妻子怀孕,他花了半个多月背粪上山。“我们那地方山大坡陡,只能肩扛人背。背篓太硬,好在找到了刚出现的水泥袋子,就用袋子背上山……”康维林说。
那时候通信方式有电报、写信、捎话。离家以后,康维林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但不识字的妻子不好意思让别人代读,就没回信。康维林只好在有人回老家的时候,给妻子捎话、捎钱……
康维林1984年被同在棋盘井承包工程的榆林县建筑公司聘用了大半年。在这家国有企业里,他学会了制图、财务等许多技能,学会了管理工程。
这一年,他赚了7200元。春节一回老家,钱就被亲戚邻居们借完了……
干活麻利,而且有文化、讲信用、会管理的康维林最终脱颖而出。1987年春节一过,当地的国营煤矿点名要他承包干活。
这一年是康维林的转折之年,他给这家国营煤矿的职工住宅搞土建。从此,康维林参加了当地许多建筑工程,渐渐成为了一名企业家。如今,康维林的鄂尔多斯宏达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鄂旗、乌海一带著名的房屋建筑、市政、房地产、建材企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风行全国。了解康维林经历的当地人,认为他很像小说的男主人公,大家都叫他“神木的孙少平”。
“神木的孙少平”从老家带出去了很多人。麻堰塔村到内蒙古从事建筑工程的,有一半是康维林带出去的,三分之二跟着康维林干过。
1989年,康维林将全家搬到了棋盘井,甚至连祖坟都迁了出去。那时候,他决心离开这个长期贫穷的地方。从那时起,外出务工站住脚跟的人,大多数将家搬离了麻堰塔。
“在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麻堰塔村是高家堡镇乃至于神木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村,也成为高家堡镇最富的村。”当时的村支书康又新说。
随着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神木本地的经济也发展了起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麻堰塔人掀起了又一波外出务工的高潮,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青壮年,纷纷到大柳塔、锦界、神木务工和做生意,村里渐渐没有50岁以下的人了。69岁的老支书康又新说,麻堰塔村是当地最早的“空心”村,也最早从整体上实际放弃了农业。

最年轻的都60多岁,咱们的老家能振兴吗?
如今,麻堰塔村住着12户人家,平均年龄65岁左右,有8户务农。用高家堡镇镇长赵益的话说,老人们和镇村干部,共同构成了麻堰塔村“最后的守望者”。
麻堰塔村实际上是李家洞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南北两山构成,人在两山之间的沟里住,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在当地古老的方言里,“麻堰”就是溪水聚集的意思。虽然有河流过,麻堰塔村地理条件在当地是非常差的。1976年才引进了架子车,但由于山路太窄太陡,架子车只能在河边一溜川地使用,日常生活还用着被称为“木牛流马”的独轮车。
麻堰塔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过一个集体产业——蒲团坐垫厂。但由于缺乏原料、后续经营不善,几年就倒闭了。农业方面,用老支书的话说,包产到户后才刚“混饱肚子”。要想致富,以前只有向外走。
如今,麻堰塔最年轻的常住村民也已经超过了60岁。今年63岁的康玉珍说:“我们这些年轻的一家种十八九亩地,其他的都是在家养老了。”
从2017年开始,迁居内蒙古鄂旗、乌海的麻堰塔人,开始探讨一个话题:国家在搞乡村振兴,咱们的老家能振兴吗?
“2017年底,在外的麻堰塔人开会商量振兴老家的事,借用我公司的会议室。我本来是旁听,最后忍不住冒了一句:如果村子要振兴,就应该修桥把南北两山连接起来,平坡填沟,造高标准耕地搞现代农业,再在高处建新村。大家认为挺宏伟的。”干脆利落、声若洪钟的康维林对开会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2018年初,振兴老家成为在外麻堰塔人的共识,但在路径上却众口难调。大家回老家开会,不欢而散。
但大家重回农村振兴老家的想法越来越浓,逐渐达成了共识:自从我们离开,麻堰塔就落伍了。下一代在外面长大的年轻人,已经对老家感情很淡,更没有年轻人想回老家发展。老家的事,得靠我们在老家呆过的这拨人了。咱们能不能有点儿血性,重新把老家建设起来?
“2018年正月,大家开会后让我承头,我说不行,公司都忙不过来。我可以援助几台机械设备,你们搞。”康维林说。
到底怎么搞?内蒙古的代表回去和神木当地的代表一起开会商讨,但依然困难重重。重新建设老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资金从哪里来,谁来干?干什么?怎么用大家的地,怎么分配?怎么才能长效发展?还有矛盾的解决和协调……
困难面前,大家觉得这事只有康维林出面,才能把大家真正团结在一起。代表们回到棋盘井给康维林说,你不参与不行……分身乏术的康维林不想分散精力。但是,老家的事还是吸引着他。当听说有人提出帮忙开发北山的土地,却想拥有一半土地使用权时,康维林坐不住了。他想,一定要用让所有人受益的方式,重新建设麻堰塔。
康维林动了心。

孙少平们能回来,空心村又有了希望
2018年清明节,康维林回乡祭拜岳父母,顺便拜访了高家堡镇党委书记张凌云,两人谈了两个多小时。
“张书记是干实事的,他对农业农村的重视、乡村振兴的期望,让我最后下了决心。”康维林说。
对于高家堡镇党委、政府来说,正在思索着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回来了一个有号召力的“孙少平”,可谓“一拍即合”。
张凌云说,三十年来,村民通过务工和迁徙得到了发展,但麻堰塔却成了“空心村”。麻堰塔的贫困,主要体现在生产得不到发展的“困”,因为没人了。政府之所以这些年没有主动搞基础设施,就是面临谁来种地、谁来搞产业的问题。空心化、老龄化是麻堰塔这样的乡村最突出的问题。“孙少平”们能回来,“空心村”又有了希望。
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加上康维林的威信和担当,以前几次都没有开成的会,终于开成了。
麻堰塔村土地总面积4534亩,耕地2262亩,大部分是坡地和山地。现有户籍人口285人。
怎样把老家的农业搞上去?就是要解决困扰祖祖辈辈的难题。要让人能上山,机器能上山,把路推平,把地推平,才能让祖祖辈辈有好地、种平地的愿望得以实现。要想改善整村的条件,开发利用土地,只有成立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不可避免。
2018年4月20日,神木市康特尔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康维林任董事长。合作社章程载明:以地入股,整体开发;修路上山,连通两山;填沟平坡,变陡峭山地为宽幅梯田,发展现代农业。
股份方面,每个有地的人口占1个土地股,土地股共279股。启动资金从哪来?为了筹集现金,每个土地股需要配缴2000元现金,同时设立纯资金股,每两万元为一个纯资金股,鼓励村民认购资金股。
最后,土地股配的资金募得50万元,其中五保户、低保户和拿不出资金的人都由康维林垫付;纯资金股共募集了150万元,占75股。由于资金明显不够,康维林的宏达集团公司又出资100万元,占50股。总共404股。

祖祖辈辈的梦想实现了
2018年4月15日,宏达集团公司的8台推土机、钩机、铲车等重型设备从棋盘井出发,经鄂尔多斯草原南部,一路开到麻堰塔村,行程400公里。
4月16日早晨,机器轰鸣,8台重型设备开始在麻堰塔修路、取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铁牛”爬到了麻堰塔的陡峭山坡上。
2018年,康特尔合作社用股份募集的300万元资金,在宏达集团公司无偿提供机械设备,付油料、工资的情况下,将原来陡峭的坡地、山地改造为500亩宽幅梯田。修起了连接两山的桥,修通了上山的路……
宽幅梯田修好了,还需要打深井取水。想不到却失败了:大家兴冲冲地打了326米深都没有出水。高标准农田必须上灌溉设施,怎么办?
要灌溉,只有采取建坝蓄水、抽水上山再建蓄水池的引水方式,水源上的投资比预算超出400万元。
这时,股份募集的300万元现金已经花完。康维林的公司还一直垫付着油料费。
有人犹豫了,有人想退出,同时劝康维林早打退堂鼓。“不能退缩,多出的投资是我的,我来认。既然‘上了高杆’,许了愿,就要扎扎实实把事干成。”康维林说。
如今,麻堰塔村的水利工程完成了一半,北山上的滴灌已经用上了河里的水。以前连架子车都上不去、肩扛人背、靠天吃饭、“鸡肋”般的山地坡地,变成了“平沿沿”的水浇地。老支书康又新说:“过去当地人走西口,就是因为宁夏、内蒙古的地平、有水。种上平地、水地,是以前麻堰塔人祖祖辈辈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由走西口又回来的人给实现了……”
71岁的刘香林和64岁的白翠莲夫妇,是村里一直没离开的务农户。白翠莲说:“以前的坡地都是一窄溜和小块块,用牛犁地时,不等放开走就得回头;现在地大了,拖拉机还得走好一阵呢。”
由于村里的窑洞大部分是土石结构,加上年久失修雨水渗漏,“潮得不行,早上连个衣服都黏得穿不上。”白翠莲笑言,大家像小娃娃一样,高兴坏了,还等着住新房子呢,准备在平沿沿的水地上好好再务一回农。

孙少平们和政府的目标能保持契合吗?
今年,康特尔合作社已经在新开发的500亩宽幅梯田种上了西瓜、黑豆、土豆。“康特新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可望8月正式开工。
合作社去年已经实际投资了近千万。今年还要完成近700亩的宽幅梯田开发,解决南山的引水。要完成目标,还要投资近千万。
伴随着重建家乡,麻堰塔也迎来了两户从城市“回流”的人。52岁的康如天,本来搬迁到了内蒙古乌海市,患病后去年回到了老家,重新和78岁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妻子在神木打工,儿女留在乌海打工。康如天说,重建老家对他这种家庭情况的人帮助挺大。63岁的康富祥夫妇也于去年从内蒙古返回老家养牛,他说,现在村里到处是草,牛很好养,他准备一直干下去。
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支持康特尔合作社。5月28日,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怀珠、神木市副市长贺若玉带队来到合作社,肯定了康维林的精神。神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冯东麟说,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项目,按政策政府将给予奖补,但是需要等到建成见效以后。
高家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正在思考一个颇费踌躇的问题。镇党委书记张凌云说,我们欢迎“孙少平”们回来,希望他们投入资金,也希望能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如果财政资金部分“买单”,我们希望能壮大集体经济,还能“一揽子”地实现全村精准脱贫……但是,“孙少平”们和政府的目标能保持契合吗?回来不易,这样会不会影响“孙少平”们的积极性?
“孙少平”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康维林说:“我带头搞这个事,就是想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好处,能在致富路上‘相跟上’。合作社谋的,都是集体经济,而且会牢牢地把握住土地股为主。”
目前,康特尔合作社在宽幅梯田上种的西瓜已经长大,快要上市了。他们正在谋划其他产业:利用距离高家堡古城不远的优势,搞乡村旅游;抓住神木要修石峁旅游专线的机会,建石料厂、建材加工厂……
自从有了自己的企业、举家搬到城市后,康维林早已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近二十年来,我经常做一个梦。梦见老家的北山是楼房,南山是一片作坊,重新有了自己的集体企业……”58岁的康维林说起他的梦,依然像小伙子一样精神。
文图/韩承伯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推荐推荐14 无聊无聊
是心塞啊 发表于 2019-7-25 16:54:54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你若成非,蝴蝶 发表于 2019-7-25 19:1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66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贪吃的小香香 发表于 2019-7-25 20:51: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金窝窝,哈哈哈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晓也 发表于 2019-7-25 22:25: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这个厉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黄埔军校零时工 发表于 2019-7-26 09:16: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这个康维林厉害的很,我记得九几年的时候,我们去我外婆家开的是四轮车,那会四轮车已经算可以的了,而人家来我外婆家开的红旗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