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延安寻亲》 文/杭建新 (一) 很早以前就有着这样的念头,陪家人去延安看看红色革命圣地,尤其是今年建国七十周年,恰好母亲也是七十周岁,与共和国同龄,在这种氛围中,自驾游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我最早路过延安是1992年12月当兵时,在延安火车站的候车大厅休息了一晚上,依稀记得离开家的第一个晚上睡意全无,吃的是无滋无味的煮挂面。一晃眼过去了近三十年,有些时候就像那首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时间就是一份心情,等待着孩子们放暑假,等待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相比较而言我这个人每件事都要考虑周全。行程的选择包括路线、景点、酒店,话说回来也就是想把方方面面安排妥当。 女儿这个假期要静下心来看书学习,下半年就读大四的她,越来越懂得了珍惜时光,不容易啊! 七月十一号一大早,儿子与阿丽早早收拾好,大包小包往车上装,六点半一过就去祥瑞小区接父母亲。这次能与母亲一起出行父亲也很高兴。其实一直在等待延安那里的雨过天晴,秦远诗人说正是雨季,就得时时关注着神木、延安的天气情况。 车驶过二郎山,沿着西沟磨连石过境路到了神木高速入口。时代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思想也在转变,全程高速。途径榆林、横山、靖边这段沙漠中的穿越,你会萌发一种“如置画中”的感觉。一条宽阔坦荡的高速公路,从秦长城的断垣残壁中,不难看出古老文明与现代化下的交相辉映。 这是一条沙漠中的绿色通道,行驶中的车辆,大都会感受到别人笔墨中“车在沙漠走,如在绿中行”的最高境界。此次自驾游,母亲说就你一个司机够辛苦的,我笑着说,全程高速服务区很多,随时都可以停车休息。母亲也就放下心来,一路上她和阿丽有说有笑,目的是怕我开车瞌睡。年迈的父亲有种倒头就睡的习惯,他的烟瘾只能在服务区来解决。儿子则一路上东张西望,或吃着零食,车一停就陪着他爷爷去趟洗手间。去红色革命圣地,也是给孩子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吧,下半年就上初一了。 每路过一个城市和服务区,以及路旁的旅游标志,我都会告诉家人,到哪里了。例如横山起义旧址、统万城等等。 这一天天气不错,公路两侧的树木如同士兵在列队欢迎,远处的山峦在几场雨过后,郁郁葱葱的植被显得格绿。相比较而言,榆林范围内的林木没有延安那边茂盛,许是能源基地的榆林,在经济领域中飞速发展。而延安恰似崇山峻岭中,一颗闪烁的红星,它就如同一本历史教材,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浓浓的情感记忆。 高速路少了些蜿蜒曲折,但在大自然的氛围中,你会发现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在清唱,到处都是茂盛的树林。想到战争年代的延安,小米加步枪身临其境,伟人们的运筹帷幄,依据地理风貌,进行了无数次与国民党反动派及日寇侵略者大规模的正义战争。历史会见证这段光辉岁月,我们也要牢记在心。 有了高德地图,行驶路线准确无误,十一点一过,我们驶出高速,沿着导航到达了目的地,延安之行第一站:枣园革命旧址。一下车闷热感扑面而来,在那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省内外旅游团,验证了那句话:车来车往,人山人海。 (二) 寻找红色革命,延安就是一种心结,一份心情。来这里就是寻亲,寻找不可磨灭的革命之路。在枣园,你会发现伟人们生活的艰苦朴素和高昂的乐观主义情操。就是在如此恶劣而又危险的战争年代的,在陕北延安谱写着一曲中国的新征程。 静静地陪着父母走在了讲解员身后,其实是旅游团带的讲解员。从红军千辛万苦转战陕北,到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发出无数个战略指令。在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前,母亲与父亲坐在那里,当看见母亲小心翼翼地掏出党徽,我帮她把别针弄牢。近五十年党龄的她,对党的真诚和爱戴,让我这个也是党员的儿子肃然起敬。儿子带着惊讶在每一个角落凝视着,或许在他的眼里,苦中有乐的革命情怀,简直难以置信。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关于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牺牲的故事。从画面里,讲述中母亲懂得了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其实就是在为人民服务。 在每一个红色景点,每一处革命前辈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母亲总是静静地观看。尤其是在杨家岭,午后的中央大礼堂,在同心同德下与父亲开心合影;进入周总理旧居,也感触颇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就像回到了从前。你听,有伟人在谈论当时局势;有将士在雨中练兵,冲锋号、刺杀声,震耳欲聋。一群追寻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在窑洞里,或许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刷。 也就是此情此景中,我拥有了一次生命中最刻骨的印记。在深水中背起年迈的父母,小心翼翼地趟水而过。在延安,寻找方向是很重要的,能从自身看到另一个延伸点,这种氛围下,联想到从小家到大家,何尝不是一份责任与态度。 延安的每一寸土壤里,总有一种厚重感。延安精神,指引中国人的方向;宝塔山,一盏心灯,一粒火种,永远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 在延安寻亲,寻找母亲心中的歌谣,寻找父亲酒杯里,那份悠长,寻找属于我的一段文学之梦!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