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陪姐妹去采访一位老一辈的文化人。我听不懂神木方言,就杵在一边戳手机,耳边突然传来一句“谁都想吃铛铛饭”。 吃?!啥?! 我惊喜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地问老人:吃啥饭?老师!老人狡黠一笑,骄傲地说:铛铛饭! 我跟我的小姐妹对视一眼,她心领神会,继续问:老师,什么是铛铛饭?老人又是一笑:铛铛饭就是公家饭啊!铛铛铛铃声一响,大家就揣着饭盒往食堂奔,就像开闸放水一样。 小姐妹和我同时张大嘴巴发出一声夸张的“哦~~“! 原来任时光匆匆,我们每一代人对”铛铛饭“的渴望都不曾改变,愈是上了年纪的人,愈是执念深重。曾经让前辈们引以为傲、心向往之的”铛铛饭“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汇成今时今日铿锵有力的四个字:正式单位。 长期的耳濡目染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神木年轻人,不在正式单位,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你什么都不是。 我跟我的小同事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她兴奋地点头如捣蒜,深以为然。 她去年来的论坛,文能静坐八小时敲敲打打几千字,武能上天台下黄河蹦蹦跳跳一整天,集才华和才华于一身。 饶是这样的奇女子,也经常因为“不在正式单位”而被亲戚朋友嫌弃,七大姑八大姨总是一脸鄙夷:女女是个好女女,就是么个好做上的!末了加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 小同事极其冤枉地问我:我没有工作吗? 我告诉她:你是在打卡。 对小城的年轻人来说,正式单位是镀金的衣衫,无论这身衣衫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是暂借的还是自己的,穿上则身价翻倍,尤其有助于找对象和交朋友。 没有这身衣衫罩着,相亲路就是攀登高峰望不到的故乡;有了这身衣衫,相亲路就是一条大道通世界想去哪里去哪里。 为了正式单位,神木的父母可以牺牲一切;为了正式单位,神木的青年亦能放弃一切。有人将正式单位比喻成围城,说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可是这个比喻,并不恰当。 在神木,外面的人想进来没错,但是进去的人绝对不想出来。铁饭碗、旱涝保收、轻松、体面等类似标签的吸引力在小城神木已经足够强大。 所以相比于围城的说法,我更偏向于“避风港”这一概念。 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大学生驾着自己的小船,要么乘风破浪前往更广阔的海域,感受波澜壮阔;要么回到小城的海域,享受风平浪静,拿着爱的号码牌排队等待进入避风港——正式单位——的机遇。 正式单位,在一代代神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你也知道,观念这种东西,一旦形成和适应就很难改变。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毕业后甚至进入大学后唯一的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因为“不在正式单位,你什么都不是“。 那么,就有好事的小伙伴要反问一句:难道在正式单位,就高人一等了吗? 我很真诚地告诉你:是的。 从父辈到我们这一代,对于正式单位的偏爱,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观念作祟的结果,更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选择,就像《新青年》点评的:是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对仍然保留着的一点计划经济残余的非雇用化的孤岛的向往。 作为一个已经不那么年轻的过来人,我也非常向往这座孤岛、这处避风港、这个围城。它稳定、安逸,它不需要多思多想多问,它只要你照着做。 它能用自己的名字给你镀层金,让你金光闪闪受人尊重;它能用自己的印章,让你高高在上被人喜爱。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唯一的主宰,它有千般好、万般好。 如果非要给它一个缺点。嗯,它可能无法为你带来成长、提升、起伏和浪潮。它也曾向二十多岁的我说了句“欢迎”,奈何我年少轻狂油盐不进喜欢zuo。如果有一天它向年过三十的我再度敞开大门,我觉得我也会心动。 现在是人间四月天,希望正在遍地发芽,向往的力量也在拔节生长,距离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近了一步。各个政府网站都有焦虑的青年咨询:今年还招吗?今年有协管员考试吗? 即将毕业的你,是否已经做出选择? 其实,正式的不是单位,是我们的心态。铛铛响的不是饭,铛铛响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真正意义上的“铛铛饭”代表了一种能力,一种无论是在何种环境下都能有选择生活与工作的权力,不会为了谋生而被迫工作,应该是有能力去选择工作并且有尊严的去工作与生活。 如《奇葩说》黄执中所言:希望大家都能在最好的年纪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时时有选择,路路有回转”! 欢迎选择神木论坛啊! 给你时时有选择的姿势,给你路路有回转的能力! end 来源小城神木、 作者:木秀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