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岭迷窟》这部良心之作,追求品质,细节经得起推敲,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场景和样貌,年代感和代入感十分强。服装、道具、化妆无一不精,可见剧组十分用心,在细节上处理得很到位,想方设法去还原当时的景象和物品,尽可能的去再现那个年代的模样和风貌。 无论是人物出场的背景,还是房前屋后的物件,处处皆见匠心。尤其是摆放在窑洞里的锅碗瓢盆,利民付食店二楼的桌椅板凳,让人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好像祖辈们在那个年代确实是过着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锄草种地回来,小板凳一坐,看看戏、喝喝茶、下下棋、拉拉话,相当符合那个年代人物的审美和调性。 ![]() ![]() ![]() ![]() ![]() ![]() ![]() 各种老物件、老摆件全齐活儿了,比如说窑洞里摆放的搪瓷碗、茶缸、杯盏、烧水壶,墙上挂的红色圆镜子,地上立着的脸盆架子,挂的门帘,窗台上放的簸箕和手工编织的菜篮子,院子角落架子上放的瓦罐、水瓮,晾衣杆上挂的背心秋裤,地上的石磨,院子里晾晒的花椒、红辣椒、大蒜、玉米棒子,街上行人骑的大梁自行车,木栅栏的院门,门口地上卧着的老黄牛,角落里摞着的草垛和柴堆,茅厕旁的木桶和锄具,厕所的垫脚砖。 还有群演头上扎的汗巾,自制的土麻雷,县城招待所里墙上贴的报纸,桌子上放的温壶,床上印花的铺盖,白底蓝图案的枕巾,招待所外面的戏台和嗑瓜子看戏的群众,利民付食店卖的陈醋、酱油、粮食酒,二楼烧水取暖用的洋炉子……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无一不精益求精,那个年代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 ![]() 出场人物的陕北口音,让我这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听得极度舒适。再加上一波三折的剧情,张弛有度的节奏和原汁原味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前期盗墓三人行中胖子和大金牙二人逗笑抛梗,各种抖包袱、耍机灵令人捧腹大笑。马大胆、李春来人如其名,人物名字跟人物性格非常吻和,符合那个年代人物的典型特点。 剧中部分方言、台词,也是有趣得很。 米脂婆姨绥德汉(方言俗语) 害(明)开(白)了 你这个胖娃娃懂个甚?不放羊唱甚酸曲儿 听个响哈 一这(会)儿 绣花鞋(hai) 干甚(什么)? 起(走)开 先简单分析到这儿,坐等这周更新哈。 以上想法仅只代表本人自己的意见,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补充哦。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