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红碱淖

阅读数:4275  |   回复数:0
小小池 发表于 2020-5-25 15:13:3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神木红碱淖


基本信息
海拔高度1100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199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是陕西省十大自然风景名胜区。淖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淼,水草丰盛,环境宜人,景色壮观,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乐园。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现在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自然气候
红碱淖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四季皆适宜旅游。
生态特征: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共有16种,主要经济鱼类是红碱淖大银鱼,红碱淖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鱼鹰、野鸭、鸳鸯等。



生态价值
2000年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红碱淖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以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2005年红碱淖的遗鸥种群已超万只,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种群。然而,旅游活动开发(鸟类繁殖期间的观鸟游)和气候变干导致近年来遗鸥数量急剧下降。

历史文化
据神木县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是蒙汉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含大量的红碱和水分,地面呈铁锈色,故原称“红碱湿地”,后积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称“红碱淖”。
红碱淖是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区内多年蒸发强度平均达1788.4毫米,每年从红碱淖蒸发的水量达0.93×108立方米,虽然补给湖水均为水质简单的低矿化水,但在这种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渐积累,而使湖水水质逐步变差。
红碱淖形成于1929年,之前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1929年至40年代由于陆续降水,加之此地地势低洼,形成大约3万多亩的湖面,到了1954年大搞河网化,老百姓挖渠开水,红碱淖形成了54000多亩湖面。到了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年遭水灾,至1969年红碱淖一下涨到105000亩,这是红碱淖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湖水量和蒸发量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变化基本上不大。90年代末到2002年,红碱淖水位每年大约下降10—15厘米,到2002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特别是近几年水位降得很明显。
数据表明,红碱淖在上世纪60年代时PH值大约是7左右,到80年代也是7.2左右,到90年代就是8.2左右,到了现在PH值达到9.6,PH值严重升高。


地理位置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镇刀劳窑村陕蒙交界处,面积67平方公里,属神木县尔林兔镇管辖。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7 无聊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