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朋友: 您们好! 提笔时让我想到了三十多年前,在神木南郊农场工作的父母,他们承包了十多亩地,虽没有《人生》那部电影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幅画面感,但或多或少让我从父母亲的勤劳朴实中,读懂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耕种不易节约光荣”的传统美德。 记忆总能让人沉浸于它的发源地,那年那月的故事情节就像似水流年一样,让我们不得感慨万千。而今父母已退休多年,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每每提起他们当年插队下乡、土地承包,那些年也如柳青笔下的《创业史》,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中,一步一步走向春天。十多亩地,曾是父母乃至全家人共同的“战场”和工作场地。在我的脑海里,早出晚归的父母似乎忘记了生活的劳累,一粒去痛片、一根纸烟、一杯廉价的烧酒是父亲一贯解乏的好良方。母亲则坐在25瓦灯光下缝缝补补一大家子的衣服鞋袜,还得准备好次日的蒸窝窝用的米面。我们姊妹弟兄四个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渐渐懂得、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勤操劳,积极主动地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春夏秋冬,既锻炼了我们的体魄,也增加了对劳动者的深刻认识。 农民朋友,给你讲一个小故事。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十二、三岁时,有一年收秋,家里考虑人手不够,就请了一个农民伯伯帮忙收秋。那时候的收秋,学校会放假几天,秋阳下,我跟在大人背后掰玉米,秋天的地里很闷热,而且平板车不容易行走,要在掰过玉米的地方,砍出一条路。瘦小的我就拿起镰刀砍玉米秸,一下、一下砍倒不少,被汗水打湿了脸颊,就找来编织袋在玉米秆上搭个棚,躺在倒下的玉米秸秆上迷瞪一会儿。这一幕让大伙儿看见了,趁休息吃月饼、喝水的功夫,那个农民伯伯过来了,他拿起镰刀笑着说:小后生我帮你砍开一条路吧,说着弯下腰,一下、一下砍倒了一大片。 作为一名70后,一直以来就有着对农民深厚的感情,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不可以随意浪费的道理。也就有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粮食忧患意识。二十年前在工地上,因为不小心打翻一碗面,当时啥都没想,就蹲下身来,用筷子挑起面条,放在笊篱上,用冷水冲干净,圪蹴在外面,然后慢慢下肚,这也算是我毕生难忘的对粮食存在的敬畏感吧! 农民朋友,庚子年让我们许多居家抗疫的中国人,更加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最近从中央到地方,从总书记到我们普通百姓,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一场“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良好风气,这也是当下我们倡议“光盘行动”的文明举措,我一定会勤俭节约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为农民朋友带来了欢歌笑语的氛围,农民眷恋着黄土地,辛勤耕耘守护着祖祖辈辈都离不开的根,乡愁对于浪漫的诗人来说,可以是炊烟袅袅,但在农民朋友的眼中,那只是生活,一种人间烟火气。就此搁笔吧,我远方的农民朋友!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杭建新 2020年9月28日 原标题|写给农民兄弟的一封信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