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 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们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这几天,袁老离世,吴老离世,原本以为会一直在的人,相继离开。 但除了觉得惋惜,更多的是受到鼓舞—— 保护我们的人离开了,我们自己也要强大起来了。 90后是一批没有经历过饥饿和灾荒的一代,但这一次似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 这是一位让我们吃饱饭的恩人。 既是恩人,便值得去叩拜,去铭记,去写下一联哀挽。 湖大的朋友和我说, “你不到那个地方,不去看到那些人安静的拿着花,排着队,然后在遗像前去鞠一躬,你没到那个现场感受那个氛围,你不会明白你为什么会哭。” “你不知道,对于一个你可能素未谋面的人,你的感情可以那么强烈。” 我说:“挺好的,伟大的人,哪怕在离开的时候,也会留给我们一些东西,他留给我们的是学会感恩和忆苦思甜。” 听爸妈讲过最多的是小时候吃不饱饭,所以小时候我一直被教育不能浪费粮食。 记得几岁的时候去奶奶的老家过年,用大锅煮饭会留下一锅米汤,很粘稠,大人们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现在家里煮饭,没吃完的一定会放在冰箱下一顿吃,剩下的菜第二天早上煮面。 我知道,有些根植在记忆里的习惯,改不掉。 所以,作为没有过饥饿记忆的年轻一代,应该自强,自立。 我们也许没有食物的饥荒,但我们这代的“饥荒”,却也很多。 上午答了一个“科技自立”的问题,那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饥荒,而这些饥荒,同样需要我们想袁老那样,埋头苦干。 所以,如果这个时代还没有给予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应有的待遇和体面的时候,我们能做的至少是给他们一个尊重。 就像袁老大学毕业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校耕耘,我们起码要给那些在实验室、在研究所、在西北荒漠、在南海岛礁的默默低头工作的人一份肯定和尊重。 这个时代缺少的是对坚持和耕耘的信仰,在越来越快的社会中,视频要快,阅读要快,做研究要快,发文章要快,提职称要快,拿优青杰青要快。 可能很少会有像袁老这样,把实验室放到农田里,把办公室放在烈日下。 所以,如果我们抵挡不了浪潮奔涌,那起码我们要记住灯塔的方向。 袁老就是那个灯塔。 他代表一个有着“修齐治平”精神的民族最朴素的信仰——让更多人,过得更好。 我们也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 图文来源网络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