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和朋友一起去景区游玩,带着她5岁的孩子。 路过一个卖特色冰激凌的店铺,诱人的香气,可爱的造型,加上天气比较热,门前挤满了驻足品尝的小朋友。 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小姑娘立马“走不动”了,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别人手里的冰激凌,使劲咽了咽口水,迟疑了一会,怯怯地问朋友:“妈妈,我可以吃一支冰激凌吗?” 朋友想都没想,拉着孩子的手就走。 小姑娘不乐意,杵在原地不动。朋友有些不耐烦:“外面是没有冰激凌卖吗?非要在景区买,又贵又难吃!” 孩子瞬时满脸委屈,双眼噙满了泪水,怯怯地低下了头。 平时脾气还算温和的朋友,此时突然变脸:“这有什么可委屈的?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出来玩了!” 我想去给孩子买一支,也被朋友拦了下来:“这孩子太不懂事,你别惯着她!” 那一天后来的行程,小姑娘兴致都不太高,话也很少,游玩结束回家的路上,朋友主动提出给她买一支雪糕作为补偿,她也撅着嘴走开了。 实际上,朋友和老公都有着不错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孩子买冰激凌的需求,但她却选择拒绝,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低性价比的、不合理的需求,不该纵容孩子。 “在景区购物”可能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点:“购买”孩子的心愿,成全和丰富她的内心体验,却是有深刻意义的。 阉割需求,等于阉割自我 在一个“被穷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的视频里,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8岁时,女孩想买一瓶饮料,妈妈怒斥她不顾及家里条件,让她回家喝水。爸爸在旁边打圆场“就是几块钱的事”,妈妈回怼“几块钱也不行,我这是在教她懂事”。 17岁时,同学约女孩看电影,妈妈不同意,说没这闲钱,让她学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孩从此几乎不再结交朋友。 23岁,女孩即将参加工作,可是她十分自卑,就连爸爸送她的新衣裳也不敢接受,“退了吧,这身衣服太贵,我配不上”。 需求是自我的延伸,而对于自我正在聚合的孩子来说,需求被如何对待,将影响人格的定型。 尤其是父母以经济相关的原因直接拒绝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可能会接收到以下几个信号: 1、我不值得 孩子在欲望形成的当下,即向某个事物投注了力比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渴望,这个事物在他心里是等同于美好的存在。 父母以经济情况为由,打压孩子的欲望,他会被迫放弃美好,而这其中恰好有一个等价物的存在——金钱。 当父母不愿花钱,而又没能很好地保护孩子的价值感时,孩子很容易自动归因于自己“不值钱”,配不上这份美好。 若这份“美好”只是一个冰激凌、一瓶饮料,本身价值并不高,孩子便越发感觉自己“廉价”。 2、 我是累赘 反复强调家庭条件不好而无法满足孩子需求,就好像在表达,一个小小的需求都会轻易击垮父母和家庭。 这时父母在孩子眼里是脆弱的,他开始压抑所有的需求,变得乖巧而懂事,但同时也对自己的存在充满了质疑,活在罪疚和焦虑之中,视欲望为洪水猛兽。 ![]() 3、 我很差劲 其他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而自己却屡遭拒绝时,孩子将在比较之中,经历双重压力:我不如别人和爸妈不爱我。 这些压力的结果是,自我意象变得十分糟糕,他会觉得自己是人群之中最差劲的那一个,无论变得多优秀、取得多大成就,都很难改变这种自我认知。 以上这些,便聚合成了一个匮乏且自卑的“穷养”孩子的模样,强烈的不配得感将被深刻地植入人格之中。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