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榨油技艺世代相传,直到被现代机械取代,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神木保存完整的榨油坊屈指可数,熟悉这门技艺的技工也所剩无几,栏杆堡镇的王不芳作为神木传统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三十余载坚守匠人匠心,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这或许是对先辈智慧的最好传承。![]() 深秋的余韵仍在,冬天已在不经意间来临。每到这个时节,王不芳便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营生——榨油,而这样的营生将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份。 古人说,油坊的人,冬天驮炭的驴,是最累最苦的活。王不芳祖上三代从事榨油行业,今年59岁的他,从1983年开始承接油坊营生,到现在经历了30多个年头。 在王不芳的油坊内,主要压榨黄芥油和胡麻油,神木人俗称“黄油”。黄芥作为黄土地特有的产物,一直以来是神木人最主要的食用油原料。秋天收来的黄芥晾晒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火炒、石碾、火蒸、包饼、压榨”后,榨出的油色泽金黄,香气浓郁。 ![]() 王不芳说,在火炒的过程中,要火侯掌握一径,黄芥炒成仓狗狗,胡麻炒成老鹰头,芝麻炒成烫手手,这也是古人比喻火炒到相对的颜色、形状、温度的诀窍。磨成面以后,再加一定剂量的水搅拌均匀,用蒸锅蒸,蒸出来包成坨,再用油梁机挤压,挤压出来的油再沉淀,古色、古味、健康、原生态的油就制作好了。 以前人工撞槌,现在改用杠杆滑轮技术,传统上的创新给王不芳省了很多力。从火炒到包饼,每一步王不芳始终遵循传统的方式进行,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三十多年的经验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虽然产量少,但是油质极佳。 “它是两天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榨五百斤原料,可榨130斤左右的油,一年能榨一万二三千斤油。传统工艺榨的油不会坏,用高温蒸馏出来的油,口感好。王不芳说。 如今,王不芳压榨的油在当地家喻户晓,甚至远销内蒙,山西、河北等地。这门传统技艺,在带给人们味蕾享受的同时,更留住了浓浓的乡愁。今年33岁的杨亮亮是王不芳的女婿,记忆中的味道,让他喜欢上了榨油,现在他师从岳父开始学习这门技艺。 ![]() “非遗不遗,正好我的岳父,会榨油技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一辈智慧很牛,也辛苦,他们有耐力、苦力,经常起早贪黑,只为榨出最醇香的油。对我来说,我要以他为榜样,要有恒心、耐心,有吃苦耐劳精神,然后把这个油坊传承下去。”杨亮亮感慨的说到。 尽管王不芳的内心是反对的,但后继有人是他最大的愿望。传统榨油技艺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在追求返璞归真的食品市场中,传统榨油不仅是绿色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为非遗传承人,王不芳说,除了使命和责任,更重要的是良心。 ![]() 王不芳说“这门手艺,教出几十个徒弟,但很多人都不再从事这个行业。现在女婿和我学,我会踏踏实实传授给他。在榨油这30多年里,我一直以诚信为本,做什么事情,都要求真务实”。 来源:二三里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