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风暖 忙趁东风放纸鸢 天气晴好的春日 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 清明临近 放风筝与踏青、荡秋千一样 都是传统的节气习俗 ↓↓↓ ![]()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 如今 放风筝仍是很多人喜爱的 春日游乐活动 手中一根线 不仅是春天的召唤 也是千年历史的牵系 在西安放风筝 还能了解更多历史趣事 ↓↓↓ “纸鸢”在唐时发展成为娱乐活动 ![]() 风筝的出现,最初是由于生产和军事的需要,在唐朝以前,风筝就曾应用在军事上。后来由于以木制鸢质量过重,人们便用纸来代替木料制作风筝,称其为“纸鸢”。 小布通过查询相关史料得知,纸鸢在唐时发展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到郊外放纸鸢的活动在唐长安城十分常见。 ![]() 唐代诗人元稹在《有鸟》中描绘了儿童放纸鸢玩耍的情景:“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可见唐朝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从纸鸢中寻找快乐;唐代作家刘得仁在《访曲江胡处士》中写“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看来纸鸢不仅是孩子的最爱,也是隐者闲暇时的游戏。 “纸鸢”新玩法出现在唐朝 ![]() 唐人写的《纸鸢赋》描绘了大唐百姓放风筝的情景:“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于掌握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放风筝的技巧。 不仅如此,唐朝还出现了纸鸢的新玩法。唐代赵昕的《息灯鹤文》里提到,宫廷中有太监将灯笼挂在纸鸢上,夜晚放上高空,“红灯遥映碧宵空”的景象,想来令人神往。 风筝从唐朝传向世界 ![]() 唐时国力强盛,长安城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据史料记载,正是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风筝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阿拉伯、欧美各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唐代晚期到五代时期,人们开始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风筝”之名开始流传。晚唐名将高骈的《风筝》中写到“夜静弦声响碧空”,就把风筝的声音比作琴弦弹奏一般。 ![]() 时光流转,时代变迁 风筝不仅仅只是娱乐工具 更已是文化民俗 和民间工艺的传承 ↓↓↓ 在西安,有位风筝制作技艺出神入化的老先生,他凭借着精巧别致的风筝作品火出了非遗圈。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手艺人,便是陕西省级非遗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张天伟。 ![]() 风筝自古随风而动,怎样让风筝自身变得灵动起来,则是张天伟起初探索的方向。张天伟创作的动态风筝形态各异,将机械传动与古老的风筝结合,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增加机械传动装置,以自然风为动力,经齿轮等巧妙设计,从而带动风筝上某些部位的变化活动。动态风筝的诞生,不仅提高了观赏性和趣味性,还成为了极具西安地方特色的风筝流派。 ![]() “我是西安人,兵马俑是西安出土的国宝,1986年开始做风筝时,我就有了做铜车马和兵马俑动态风筝的念头。”张天伟说。30多年里,从长龙风筝,到“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及兵马俑军阵”“秦始皇万里长城”,张天伟没做过重样的风筝。每做一个风筝,要么是新造型,要么细节构造上有所改进。这位耄耋老人通过动态风筝,让西安的匠人精神走向了世界。 ![]() (秦始皇铜车马风筝骨架) ![]() 放飞风筝 让心情同飞 放风筝的同时 还有很多注意事项 需要您留意 ↓↓↓ ![]() 记者 王健 摄 1.不要选择在有电线、大树、铁路沿线附近放风筝,空旷的地方利于风筝起飞和飞行,同时避免人多的地方,防止风筝线割伤情况发生。 2.风筝不宜放过高,难以控制,可能出现断线情况。 3.选择晴朗明媚的天气,避免雷雨天气遇到雷击情况。 4.儿童放风筝需要选择小型风筝,避免出现风大拖拉儿童等情况的发生。 5.在公园景区放风筝需要留意景区提醒,遵守园区相关规定。疫情期间还要做好防护,错峰 出行,避免聚集。 春意盎然 晴空万里 你看—— 缓缓放飞的风筝 是希望 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来源:西安发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