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 剩余饭菜最多存放几天 食品保存的危险温度带是多少 四月清明 踏青正当时 看见鲜嫩的野菜都想尝个天然鲜味 可哪些野菜能吃,哪些有毒绝对不能吃 …… 食源性中毒频繁发生 这份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提示请收好 一、食源性疾病与食物温度危险带 食物温度危险带是指测量有害细菌在食物上迅速生长的温度,食品保存的危险温度带的温度范围是5℃-60℃。而37℃-42℃是食品保存的最危险温度。4月以来,我省气温逐渐升高,如果现做食品不做好保鲜存储工作,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指南》 建议 (1)加热食品避免在危险温度中暴露超过2小时,应当及时放入冰箱。 (2)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剩余饭菜。未食用完的饭菜应及时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应超3天。 (3)如果没有合适的保存条件,熟食在危险温度下超过2小时的,应在确认食物未变质并经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但重复加热不要超过1次。 (4)食物要烧熟煮透。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温,可通过加热杀灭。加热食物时,其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保持30秒以上,即可确保食用安全。 二、警惕采摘野菜中毒 春夏之交,恰逢清明小长假,很多人会选择外出踏青,摘食野菜。尽管野菜具有独特风味,但野菜的营养价值其实并没有比人工栽培的蔬菜高,而每年因误采误食野菜导致的中毒事件却频频发生。 ![]() 建议 (1)不要随意在公园或路边采摘野菜食用,要到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野菜,不要随便在散商游贩处购买。 (2)采摘野菜不要选择不熟悉、不认识的品种,避免食用有毒野菜造成伤害。 (3)很多野菜都是药食同源,一次不宜吃得太多。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尽量不吃或少吃野菜。 (4)采摘野菜一定要注意避开环境污染的区域,如化工厂、污水、公路、垃圾填埋场等附近区域,即使这些地方的野菜生长茂盛,也不要采摘食用。 (5)怀疑自己误食野菜中毒应尽快就医。同时保留剩余食材,留证待查。 三、科学选腌菜 ![]() 建议 (1)建议到正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正规产品应有规范的标签,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等信息,谨慎购买来源不明的散装酸菜。 (2)消费者在选购酸菜产品时进行辨别:正常的酸菜产品颜色玉白或微黄,汤汁澄清、无浑浊现象;气味纯正,具有乳酸特有的酸香味,无霉味等其他异味;口感酸脆鲜嫩,酸味延绵持久。如发现酸菜颜色灰暗、酸味刺鼻、绵软发黏,包装袋鼓包等异常情况,请谨慎购买。 (3)腌制蔬菜、咸菜等食品,虽然可以调节胃口、增强食欲、补充膳食纤维,但在腌制时,所含的维生素C几乎全部消失,建议大家还是少吃,在食用时多用清水冲洗几遍,可以去除一些残留的二氧化硫成分。 四、预防食源性甲醇中毒 3月23日晚,四川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一户人家办酒席,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有多人死亡。经核实,系因误饮醇基燃料的中毒事件,造成人员伤亡。醇基燃料是一种以甲醇、乙醇和丁醇等醇类物质为原料,通过不同比例配置所生产的一种新型燃料。甲醇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24小时,少数长达2-3天,如同时摄入乙醇,则潜伏期会延长,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烦躁、视力模糊等,重症患者会出现双目失明、神志不清、抽搐、呼吸困难、昏迷,严重中毒会导致死亡。 建议 由于醇基燃料与食用酒精均是透明液体,气味似酒精,从视觉、嗅觉和口感上亦难分辨,因而容易发生误食。如何避免误食醇基燃料: (1)做好食品标签标识,指定专人管理,专门存放。严禁同食用酒精、散装白酒等食品混合存放,同时做好食品标签标识。没有食品标签标识的“白酒”不能饮用。 (2)消费者应从正规渠道购买白酒,同时应索要票据。 (3)饮酒后若出现身体不适须及时就医治疗。 五、尝鲜春笋 四月,正是春笋竞相破土之时,唐代诗人杜甫写有“无数春笋满林生”的诗句。由于竹笋肉厚、色白、质嫩、气香、味鲜,做法多样,有油焖春笋、竹笋炒肉、腌笃鲜、香菇焖春笋等,广受消费者喜爱。竹笋,是竹鞭或秆基上的芽萌发分化而成的膨大的芽或分化的茎。其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膳食纤维对人体的健康意义 (1)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或改善排便规律。 (2)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3)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为结肠发酵提供产能代谢物,或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或活性。 来源:健康陕西发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