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麟州,以文化人 ![]() 神木烽火台遗址 Outman 摄 如果说汉唐文学的浑厚博大是“汉唐盛世”的艺术显现,那么宋代诗词感伤缠绵、低沉蕴藉的艺术特质,则是根植于北宋边患频仍、积贫积弱的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伊始就处在复杂的民族关系格局之中,北方有契丹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其中北宋与西夏对立的时间最长。北宋时期麟州处在宋夏冲突的前沿,宋夏围绕麟州展开的攻守,每每成为北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关注焦点。宋夏战争作为影响北宋社会政治格局与发展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北宋文人心态与文学风貌均有着深刻影响。 一、北宋麟州诗词 张咏、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都曾巡视西北边境,目睹山河异状,他们感怀家国,提笔写下很多诗词,开创了迥异于婉约词风的豪放词风。特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在充溢脂粉气的宋初词坛独树一帜,并首开豪放词一路。麟州作为当时的边疆战略要地,更是被直接写入许多诗词中。不同于唐代边塞诗人驰骋沙场、扬威边疆的那种昂扬气势,宋代的边塞诗风、词风多壮志难酬后的低沉和悲愤。 ![]() 张咏画像 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北宋名臣,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雍熙二年(985)任麟州通判,官至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著有《张乖崖集》。张咏居官麟州期间,曾写下《麟州通判厅记》及《登麟州城楼》、《新秦遣怀》、《新秦送人东归》等诗作。《麟州通判厅记》曾被张咏刻在自己办公处的墙壁上,声明他的任务是辅佐知州管理军民,抵御外敌,解决粮饷问题。《麟州通判厅记》是认识麟州沿革的重要史料,特别是此文对“厅”的阐释颇有见地,至今亦有镜鉴意义。今之为官者倘将此文置之于案,悬之于壁,仍不失为一种警策。 在现存的宋人诗词中,张咏是宋人里写诗赞美杨业的第一人,也是写诗颂扬麟州的第一人。他在麟州任职期间,干了很多实事,政绩卓著,为人称道。张咏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发明者,被誉为“纸币之父”。 登麟州城楼 张咏 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擬更移关。 麟州,唐置州名,治新秦(大致在今神木市窟野河中上游一带)。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官兵消闲是因为处在和平时期。此时宋朝刚立国不久,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五十余年的混乱局面,占据麟州西南部夏、宥、银、绥等州的党项族首领、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放弃世袭割据,投归宋朝,麟州边防一度较为平静。 ![]() 神木烽火台遗址 Outman 摄 新秦送人东归 张咏 郡斋空古塞垣西,才喜相逢又解携。 若值山东豪侠问,嵇生慵更作书题。 新秦,大致在今神木市窟野河中上游一带。 新秦遣怀 张咏 貂褐久从戎,因令笔砚慵。 梳中见白发,枕上忆孤峰。 风动沙昏昼,寒多雪折松。 此心无与问,长愿酒盈钟。 ![]() 范仲淹画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誉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庆历四年(1044)秋,范仲淹巡察河东路,十月十日到达麟州。其时,西夏军队经常侵扰麟府地界,百姓多逃至黄河东岸避难。麟州“孤悬河外”,很多朝中官员主张迁移或废除麟州,如知并州杨偕曾上疏《请建新麟州于岚州裴家山奏》。裴家山位于今山西兴县裴家川口村,与神木市马镇合河村隔河相望。范仲淹也曾赞同这些建议,但当他真正到了麟州,才认识到麟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范仲淹在写给韩琦的信中坦承自己认识错误,并上疏《乞于麟府修起城寨招蕃汉入户安居奏》、《乞招纳嘉舒等七族奏》,建议朝廷设法安置流民,增修堡寨,巩固防守。 ![]() 杨家城·南营堡秋景 Outman 摄 《渔家傲·麟州秋词》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经学者焦拖义考证,此词为范仲淹巡视麟州时所作。道光版《神木县志》艺文志亦收录该首《渔家傲》,题为《麟州秋词》。边境线上连年兵火,何时归家遥遥无期,听着四面边声,更添离人愁绪。整首词的氛围萧瑟、清冷。词人有着较长时间的边地生活体验,故而能对守边士卒的孤苦心情感同身受。 ![]() 留题麟州 范仲淹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极西州,指麟州处宋朝极西之处。与杨家城隔河相望的山峦,古称羌山。一流指的是窟野河,时称屈野河。在烽火连绵的古麟州,但见烽烟,不见农耕。 ![]()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山西汾州介休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出将入相五十年,为史上有名的长寿宰相。 北宋初期,麟州运输粮饷道路迂回绕远,唐代修筑的旧粮道路程较短,却长期荒废。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在任职河东转运使时,曾打算恢复旧路,可惜心愿未实现便因病去世。康定元年(1040),文彦博任河东转运副使,秉承父亲遗志,率众修复这条便捷的运饷通道,有效缓解了麟州粮草运输压力。 忆红楼·昔年持斧按边州 文彦博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百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文彦博任河东转运副使时,曾在麟州城红楼题诗。文彦博后来回朝任相,麟州知郡将文彦博题写在红楼上的诗刻石勒铭,并将拓本寄他,文彦博非常高兴,写了这首七律回赠。 ![]()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至和二年(1055),司马光受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并州知州庞籍推荐,出任并州通判。当时,官方不允许在窟野河西耕种,西夏人便时常蚕食河西良田。嘉祐二年(1057)春,司马光受庞籍之命,赴麟州调查,与知麟州武戡、通判夏倚讨论后向庞籍建议,在河西筑堡募民,开垦荒地,巩固疆土。庞籍采纳了建议,就在鳞州军民兴修堡垒的时候,西夏军出来骚扰,麟州守将郭恩趁夜出兵,结果遇敌埋伏惨败。面对朝廷追责,庞籍主动承担责任。事后,司马光三次上书澄清事实,为庞籍、夏倚等开脱。 《将军行》 司马光 赤光满面唇激朱, 虬须虎颡(sǎng)三十余。 腰垂金印结紫绶, 诸将不敢过庭除。 羽林精卒二十万, 注听钟鼓观麾旟(yú)。 肥牛百头酒万石, 烂漫一日供欢娱。 自言不喜读兵法, 智略何必求孙吴。 贺兰山前烽火满, 谁令小虏骄慢延须臾。 此诗咏宋将武戡。嘉祐二年(1057)春,司马光以并州通判巡边麟州,时武戡任麟州知州。 《塞上》 司马光 胡兵欲下阴山,塞烽远过萧关。 将军贵轻士卒,几人回首生还。 《塞上四首》 (节选) 司马光 瀚海秋风至,萧萧木叶飞。 如何逢汉使,犹未寄征衣。 不叹千里远,难甘一信稀。 年年沙漠雁,随意得南归。 剑客苍鹰队,将军白虎牙。 分兵逻圁水,纵骑猎鸣沙。 浪有书藏袖,难凭信达家。 不堪闻晓角,吹尽落梅花。 瀚海,北边的沙漠。圁(yín)水,今神木境内秃尾河(一说为无定河)。 ![]() 郭祥正画像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 麟州叹 郭祥正 边兵不觉西人至,麟州仓卒城门闭。 城中带甲仅防城,城外生灵任凋毙。 元戎底事不防秋,千里郊原战血流。 谩说知兵范仆射,未免君王西顾忧。 诗中描述了兵败归来,残兵不得入城的惨状。 嘉祐二年(1057)五月,宋军与西夏军战于麟州城窟野河西白草坪,宋军败逃,麟州城守将仓促关闭城门,任西夏军残杀城外溃逃宋兵,致知麟州武戡等败将“走东山,趣东城抉门以入”。司马光在《论屈野河西修堡状》中曾论及此战:“于五月五日,彼处(麟州城)官兵引一千许人,夜开城门径往屈野河西,前无探候,后无策应,中无部伍,但赍酒食,不为战备,以此逢敌,如何不败?遂令所谋之事,悉皆无成。此乃诸将恃勇轻敌,临事无备之所致。”屈野河即今窟野河。麟州城,旧址在今杨家城,西临窟野河。 1057年春,司马光曾写诗称颂知麟州武戡骁勇,作《将军行》(见上文)。同年5月,武戡随宋将郭恩、内侍太监黄道元乘夜前往前线视察,途中探子回报前面有敌情,郭恩谨慎不欲前行,黄道元指责郭恩临阵懦弱,郭恩愤而率军前行,结果1400余步骑遭遇夏军埋伏死伤惨重。此战黄道元被俘,郭恩不屈自杀,武戡狼狈跑了出来。武戡因此事获罪被除去军籍,流放江州。 谢卿材,字仲适,山东临淄人。元祐年间为河北、河东、京东等路转运使,累官朝散大夫。 新秦登红楼 谢卿材 极塞登临略解颜,红楼高对玉门关。 四围山色讴歌内,万里羌情指顾间。 坐甲恐令飞骑老,卷帘欲贺白星闲。 细思故地方嗟愤,拍遍栏杆未忍还。 宋代边塞战争不断,且多数是以失败告终,总体表现相当“疲软不振”,整个国家经常处于国势不扬的阴影之下,所以宋人的边塞诗词中经常会流露出愤懑、失落、哀伤的情绪。 二、其他时期麟州诗词 ![]() 王维画像 王维(701-761),唐代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在开元二十五(737)秋至二十六年(738)夏之间,任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到陕北及甘肃一带巡边。天宝四年(745),王维第二次出塞赴边。王维两次出塞期间,留下的多首边塞诗作成为后世的诗词瑰宝。 新秦郡松树歌 王维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 不见君,心相忆, 此心向君君应识 (zhì) 。 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 新秦郡:郡名。唐开元十四年(726)置,大致在今神木窟野河中上游。 识:记住。迥出:高出 ![]() 杨家城三棵松广场晚景 Outman 摄 贾至(718-772),字幼邻,河南洛阳人。著有文集三十卷,《唐才子传》有其传。 出塞曲 贾至 万里平沙一聚尘,南飞羽檄北来人。 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 薛能(约817-约882),字大拙,一作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人,晚唐著名诗人。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 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 薛能 萧条秋雨地,独院阻同群。 一夜惊为客,多年不见君。 边心生落日,乡思羡归云。 更在相思处,子规灯下闻。 麟中,指麟州。 三、麟州红楼 ![]() 结 语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九百年前,不断有文人墨客在麟州红楼上感怀家国,提笔赋诗,麟州文运皆由此等草蛇灰线而来。九百年后,杨家城所在地店塔镇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人文店塔,厚积薄发,再造神木文旅新高地。 来源:神木事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