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一生从事教育,经常为钱学森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寄给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这封信后,很快就把它送到了外交部和中央领导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的通知,说他可以回国。就这样,钱学森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钱学森教子 喜欢读书是钱家的家风,但钱学森夫妇从未教过钱永刚如何读书。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说,有关读书的要义,他是从父母处观察来的。父母做学问,持之以恒,不功利,不着急,讲求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到一定份儿上,你不想让它起作用都不行。 钱永刚说,他那时候读书,不像今天这么功利,一切都凭自己的兴趣。小学二年级他就天天抱着大部头的书看。《十万个为什么》刚出版的那个暑假,父亲让钱永刚一天看70页,不明白的问题攒着,等他有空时可以问他。父亲从未如此明确地对他读书提过要求,这次是个例外,钱永刚很重视,可一天看70页挺紧张的,毕竟不是读小说,要完全看懂不容易。到周末,父亲问他有什么问题,钱永刚赶紧把做了标记的问题提出来,由父亲解答。 钱学森夫妇学问非常优秀,但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苛求。钱永刚小时候的成绩单并不漂亮,那时是五分制,他总有几个四分。但父母看了,只是笑笑,从来不说你再努把力考个满分。他们认为丢个一分半分很正常,硬让孩子拼出满分来,太累,也没有必要。 钱永刚上初一那年,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说,看看你的成绩单,有什么问题吗?钱永刚看了半天没看出问题。老师说,这就是你的问题,对自己要求不高,像你这样的家庭,应该消灭四分,全拿五分。 吃晚饭的时候,钱永刚跟父亲说起这事,父亲听完,一句话都没说,呵呵一乐,走了。那年期末考试,钱永刚果真全拿五分,他想这次一定会得到父亲的表扬,谁知父亲看后笑道,以前也不错的。 在钱永刚眼里,父母讲话做事很有分寸,喜怒不形于色,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那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经常把父亲请去,对他的工作予以肯定。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大的事,钱学森却从不向外人提起,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母亲非常有涵养,遇到再高兴的事,也不会哈哈大笑;碰到再大的麻烦,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不会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父母的这种行事方式,直接影响到钱永刚的待人接物。做行动的巨人、说话的矮子,有时候,一个行动比一千遍说教更有力量。 来源:中华善德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