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神木纪委监委 发表于 2022-9-26 10:49:40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吴越国王钱镠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氏家训》。钱氏族人遵循《钱氏家训》,自唐末以来开枝散叶,历代英才辈出,载入史册。近代以后更是出现人才井喷现象,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众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都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一生从事教育,经常为钱学森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寄给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这封信后,很快就把它送到了外交部和中央领导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的通知,说他可以回国。就这样,钱学森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钱学森教子

喜欢读书是钱家的家风,但钱学森夫妇从未教过钱永刚如何读书。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说,有关读书的要义,他是从父母处观察来的。父母做学问,持之以恒,不功利,不着急,讲求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到一定份儿上,你不想让它起作用都不行。

钱永刚说,他那时候读书,不像今天这么功利,一切都凭自己的兴趣。小学二年级他就天天抱着大部头的书看。《十万个为什么》刚出版的那个暑假,父亲让钱永刚一天看70页,不明白的问题攒着,等他有空时可以问他。父亲从未如此明确地对他读书提过要求,这次是个例外,钱永刚很重视,可一天看70页挺紧张的,毕竟不是读小说,要完全看懂不容易。到周末,父亲问他有什么问题,钱永刚赶紧把做了标记的问题提出来,由父亲解答。

钱学森夫妇学问非常优秀,但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苛求。钱永刚小时候的成绩单并不漂亮,那时是五分制,他总有几个四分。但父母看了,只是笑笑,从来不说你再努把力考个满分。他们认为丢个一分半分很正常,硬让孩子拼出满分来,太累,也没有必要。

钱永刚上初一那年,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说,看看你的成绩单,有什么问题吗?钱永刚看了半天没看出问题。老师说,这就是你的问题,对自己要求不高,像你这样的家庭,应该消灭四分,全拿五分。

吃晚饭的时候,钱永刚跟父亲说起这事,父亲听完,一句话都没说,呵呵一乐,走了。那年期末考试,钱永刚果真全拿五分,他想这次一定会得到父亲的表扬,谁知父亲看后笑道,以前也不错的。

在钱永刚眼里,父母讲话做事很有分寸,喜怒不形于色,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那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经常把父亲请去,对他的工作予以肯定。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大的事,钱学森却从不向外人提起,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母亲非常有涵养,遇到再高兴的事,也不会哈哈大笑;碰到再大的麻烦,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不会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父母的这种行事方式,直接影响到钱永刚的待人接物。做行动的巨人、说话的矮子,有时候,一个行动比一千遍说教更有力量。


来源:中华善德网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 无聊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