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长城的一部分,立于岁月的一隅,难道在这个卧虎寨子里真有一只老虎卧于其旁,守护着这个千年古寨吗?卧虎寨位于解家堡镇山峰则村的村头上,它的修建是为了纪念一个姓郝的总兵。郝总兵能征善战,令胡人闻风丧胆。据说,在他睡着时,人们总能看见一只老虎卧在他身边,威风凛凛。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卧虎寨的草木生长得郁郁葱葱,因雨水充足,地上的草都快齐人腰高了,个子小的人都会被淹没。卧虎寨坐北向南,出入寨子需要经过石券门洞。石券门洞上悬石额,正中镌刻“卧虎寨”三字,右刻“万历三年六月创建”,左刻“河东大石张守中书”字样。《辞海》中对于寨的解释为:宋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明朝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卧虎寨创建,可以推想,由宋到明,这个军事行政单位作为边防关塞的价值。那么张守中是何许人物?河东大石又是什么意思呢? 翻阅神木道光年间县志,我们找到了关于这个人的记载:张守中,字大石,闻喜人,贡生。隆庆五年任神木道,增修边垣夹墙七十五里零,并增高县城,添设角楼、窝铺,移建文庙。河东即今日山西,唐朝京师在关中,因为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有今山西的叫法。张守中是今山西人,任神木道期间为人清介,被人喻为“佳酿”。一次,他微服经过一户酒家,听到媳妇对婆婆说,这酒像张守中副史。婆婆不解,媳妇解释说,佳酿与张副史的为人一样清而美。张守中将这些话谨记心中,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步步高升,最终官至延绥巡抚。 走进卧虎寨,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东西两面是典型的土城墙,黄色的线条缓缓流动在绿色的原野里。正北方向有土墩一座,外包的砖石松垮散落得到处都是。站在土墩上,极目远眺,发现这样的土墩还有两个,最近的是秦时边线,最远的则是汉代和匈奴的分界。俯瞰脚下,还有一条山沟。这里原先有一个地洞,这个洞叫西门口,向南有一条暗渠,连接寨子和山下村庄,平时用作士兵取水的通道,遇到战乱,则又可以输送兵力。 走出寨子,重新仰望高大的城墙,发现久经历史的城墙上布满裂痕。秦时长城裂痕多,那是被孟姜女肝肠寸断的哭声给震裂了。可这明长城不该如此啊?其实说到此处,用科学原理解释便明了许多:长城大多是夯土筑墙,外包砌砖头,长期经受地形变化、雨水冲刷、土石分离后,裂痕就出现了,这样的裂痕几乎成为所有长城包括城堡在内的共同“伤疤”。当然这也让孟姜女哭长城有了近似真相的物理依据。 如果我们把渤海的老龙头比作这条长龙的头部,那么甘肃境内的嘉峪关便是龙尾,如此说来,陕西境内的长城便是这条长龙的心脏了,卧虎寨理所当然是心脏的一部分了。万历中兴之后,明朝开始逐渐衰落,皇帝怠于朝政,军事实力急剧下降,体现最明显的就是边防日益不敌蒙古族的入侵。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蒙汉互市撤销,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吉能(蒙古部落酋长)向朝廷要求蟒衣、玉带、金印等十件大事项,皇帝没有答应。这一年,蒙古人攻入河套,围困今解家堡的大柏油堡,孤山副将孙宏谟率兵救援,在卧虎寨陷伏遇难。 本来只想讲讲卧虎寨本身的,谁知卧虎寨竟然有这么深的历史渊源,有这么多的故事,要不说的话就太可惜了。我们是在看边城上的卧虎寨,其实回首更多的是贴着这座寨子、贴着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过往。自此之后,神木再也不会有另外一座卧虎寨可以令人们向往痴狂了。 ![]() 卧虎寨寨门 ![]() 卧虎寨角落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