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近日,多地报告新冠肺炎病例,并出现疫情续发。其中,部分案例都提到了“随地吐痰”这个动作。 案例1:某个案出现乏力和四肢酸痛等不适后,骑单车外出购药时在路边吐了一口痰,导致另一名未佩戴口罩从该路段经过的人员感染。 案例2:某省外返粤人员,在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提示存在涉疫情况后,在路边打电话,期间2次出现吐痰行为,导致随后从该路段经过的两名人员感染。 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 这看似只是一个不经意间的小动作 实际上却会造成传播风险 气溶胶传播! 1、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 气溶胶就像抽烟产生的烟雾一样,悬浮在空中,久久不散,有时候即使看不到了,也能闻到烟的气味就是这个原因。 ![]() 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的过程中,从体内排出含有许多细菌和病毒的液体或飞沫,包括像新冠病毒肺炎这类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痰和一些大颗粒的飞沫会沉降到物体、人体或地面上,一些小颗粒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如果某个人吸入了某病例咳嗽、咳痰或打喷嚏等产生的气溶胶,则可能出现感染。 2、小小一口痰,含有大量的细菌 研究显示,一个健康人的一口痰中,至少包含5000万个细菌;如果是患病者,其痰液中的细菌数量会更高,可能超过2个亿。 病人吐出的痰,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一口痰中会“驻扎”成千上万的病菌。通过痰液可能传播的疾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霍乱、麻疹等。有报道说,“非典”患者的一滴痰液中,藏有上亿个病菌。 ![]() 大部分呼吸道传染病都能通过“一口痰”传播,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气管炎、百日咳、白喉,以及曾经的非典型性肺炎和现在流行的新冠肺炎等, 都可以通过痰液传播,危害性极大。 2020年,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科长范月玲曾表示,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在痰液中可存活39天。 其实,痰液中含有的这些细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地吐痰的行为,给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健康隐患。患者痰液中的病菌扩散到空气中,会在空气中漂浮数小时。很容易造成一人传染数人。痰液中的致病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因此甲在某地吐了一口痰,100米之外的乙也会被祸及。此外,痰液还可能被动物携带传播。 3、一口痰的飞沫,能传播多远? 咳嗽产生的飞沫,会将呼吸道中黏附的体液一并带出,同时,大量的病毒和细菌也传播了出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莉迪亚·布鲁迪副教授发现,人们呼出的气体(包括咳嗽、打喷嚏)最高时速可达110公里,可产生长达8.2米的气态云。这类气态云中会携带不同大小的液滴,从而传播病毒。 她认为,将脸埋在肘部打喷嚏或咳嗽只能部分干扰气态云的运动,戴口罩并保持更远的社交距离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莉迪亚·布鲁迪研究团队还利用高速摄像机,捕捉到了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的流场,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两者的传播距离: ![]() • 一次咳嗽可以产生1000~2000粒飞沫,最远可达6米; • 打喷嚏则可产生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 • 在重力作用下,直径大于100微米的飞沫会在10秒内落到地上;小飞沫则飞得较远,且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形成干燥的飞沫核(气溶胶)。 小小一口痰,携带的病毒就可能造成疾病传播。防控疫情,需要大家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看到这里 想必大家都很关心 该如何防止吐痰造成的传播风险? 被痰污染后应如何处理? 做好以下三点 远离病毒 要点一: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 ![]()
要点二: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
要点三:如果不小心被痰污染,怎么办? ![]()
空气中是否有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因此,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与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的安全线。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冠病毒。 关于气溶胶传播 需要重视,但无需恐慌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坚持 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 做好自我防护 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广东疾控、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