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智慧神木
发新帖
话说神木 发表于 2022-11-1 14:40:35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话说神木 于 2022-11-1 14:43 编辑

神木古称麟州,历史上曾是边关要塞,史称“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神木人,浇灌出多样的文化景观,曾经野性勃发,曾经生机盎然,这是一座英雄与梦想交响、辉煌与悲壮并存的古城。

“神木”这个灵性的地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无可置疑的是,它和树木有着奇妙的因缘。远古时,这里森林密布、水草肥美,后来陷入征战,毁掉了绿洲。古麟州东南,还有三棵古松,好似神的造化,形分神聚,树粗两三人合抱。唐天宝年间,尊称神松。北宋元丰中期设寨,美称神木。



为什么要把松树说成是神木呢?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张骞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经此地,正当赤日炎炎,人困马乏,看见路旁土坡上有几棵高大的松树,根枝相连,树荫扶疏,就好像天然搭起的一座凉棚,正好乘凉,于是下令下马解鞍,在此处休息。张骞找了一块石头放在树荫下,头枕石头躺下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见自己驾一叶小舟,悠悠荡荡地泛入天河,走进天宫。于是乎,他舍舟登岸,信步走去,见到好多琼楼玉宇、奇花异石。忽然间一阵幽香过后,隐隐有机杼声传入耳中,循声而去,竟来到织女织锦的地方。织女们看到张骞,惊奇之下一起围了过来,殷勤地款待他,并且向他问了好多人间的事。他都一一做了解答。临走时,一个年龄较大的织女从织布机下抽出织机石一块,赠送给他,作为纪念。他郑重地接过来,藏在自己的袖筒里。一觉醒来,日已过午,他举手整冠,准备上路。只觉得袖中沉甸甸的,用手一摸,摸到一块石头,原来织女送他的织机石竟然收装在他的袖中,于是后人便把这段神话作为神松的由来,神木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文岩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他告诉我们,神木城就是指早先的老城区,位于二郎山下窟野河畔,是个四四方方的小城池,就像印章一样。道光年间的县志记载:县城,明正统八年筑土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零七十步。

古城开始只是土筑城,据考究得知,筑城的土也是就地取材,来自于神木的九龙山。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陕西巡抚余子俊倡导用砖包城墙,神木县城由土城变成砖包城;后来又几经加修,才成了四周围合的小县邑。

提起古城,脑海里都是青灰的屋檐,光滑的石板小路,蜿蜒无尽的巷子……如果从这方面来讲,神木这座“古城”的行迹早已背离了原定的路线,处身于今天繁华竞逐的时代,它已失去了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古迹。钢铁、玻璃与“现代化”代替了它“古”的韵味,掩盖了它“古”的脉络和根基,现在遗存下来的也只有凯歌楼和几处四合院,此外就是几段零散破败的城墙。

神木古城以凯歌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大街都穿凯歌楼而过,四条大街各通向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设有瓮城。尽管明代已经战乱平息,但毕竟建城总是先从军事上考虑,像瓮城、角楼这些有军事性质的建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城门的形式一样,并不是向对应方向而设,如北门的瓮城门开向西方,东门的瓮城门开向南方,南门的瓮城门开向东方,西门的瓮城门开向南方,每个城门都有城门楼。值得一提的是,神木城南门的城楼是与众不同的,它与北京的箭楼相似。   



神木古城的东门位于现在的商贸大厦和小广场中间的东大街上,西门位于现在滨河路的西门口,北门位于现在地毯厂的门口,南门位于五金厂前的南大街上。时光流逝,如今四个城门楼都随着城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有西门口还残存着一小段古城墙,引起人们的一丝遐想。城墙的外砌砖墙已经剥落,城砖不知去向,裸露出的夯土墙体暴露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中。或许,它注定是孤独的,孤独地忍受岁月的敲打,孤独地见证历史的悲壮。

回望古城的历史,很多年前它并不像现在这样“孤独”。无数英雄志士曾在这个舞台上风云激荡,谱写了一串串可歌可泣的宏大赞歌。北宋的范仲淹曾巡边至此,留下了《渔家傲.麟州秋词》等著名诗篇,还有王瀛、汪铭、张友清、王兆卿等民族英杰也成长于此……正是有了这些让历史震撼的众多人物、有了这些让人萦怀的无数故事,这片神奇的土地,才如此耐人寻味。

渔家傲.麟州秋词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知县刘万册,奉康熙皇帝之命对古城进行了重新修葺,在城墙的东南角修建了魁星阁。乾隆十一年(公元1747年),知县陈天秩申请了朝廷财政支持,对城墙进行了又一次维修。

冷兵器时代,城墙是很有利的防御工事,厚重的土石结构墙体很难攻破,只是水灾成了毁坏城墙的最大因素。

道光二十一年 (公元1840年)《神木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六月,雨坏土牛十七段,捐资补葺,立碑北城门楼,并修建西城泄水洞。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雨损城垣,知县吴榧龙捐修。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雨圮西南城墙,知县王文奎捐修。



天灾人祸侵蚀着人类文明,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逐渐地破坏着城墙,但终究它还有存在的理由。当人类文明迈入火器时代,强大的火力武器使得城墙的防御不堪一击,这一古老的防御措施也慢慢在火枪大炮的威胁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经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民生活日益好转,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修建潮,城市开始扩建,城墙失去冷兵器时代的防御作用,开始被一段一段地拆除。

后来,老百姓修房子,要泥要砖,就从城墙上就地取材。由于当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所以就任其搬拆,你挖一块砖、他采一筐土,城墙被蚕食,旧的基底上盖起了砖瓦房,城砖有些被当作盖房的材料,有些被遗弃。一直走到今天,古城已经步履蹒跚。  

今天,古城依然萦绕着历史的旧梦,守望了半个世纪的沧桑云烟。它的经历既曲折又特殊,内涵既深刻又丰富。踯躅古城,有人惊艳于它的美丽,有人要寻找它的底蕴,有人要解读它的密码,有人拿着地图行走在它的老街古巷……古城还在为人们讲述着,讲述着……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智慧神木立场无关。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推荐推荐1 无聊无聊
折翠萍 发表于 2022-11-3 15:31: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知道了,神木这两个字来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