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风”的眷恋,于我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直觉得古巷就是古风的脉络,是最能勾起人情怀的风景。那缥缈而梦幻、孤寂而生动的感觉总会让人不由得遐想:是否撑着油纸伞,就能逢着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青石板上叩下的“哒哒马蹄”,究竟是归人,抑或是过客?太多的邂逅故事就这样在古巷流过,流着浅浅的时光,载着悠悠的岁月。 神木古巷和神木古城基本上是同时产生的,大致出现于明朝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 神木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塞上的军事重镇,因此神木的古巷自然就多了一份大漠风情,多了一缕荡气回肠。一直以来,神木人都将古巷称为“圪洞”,倘若追根溯源的话,“圪洞”的叫法其实是“胡同”这个音和神木方言结合而来的。 关于古巷,神木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三楼洞四大街,花花轿娶回来”,意思是旧时神木县城里娶媳妇必须要经过三个楼洞、走完四条大街才能把新娘子娶回来,后来就有了“三楼洞、四大街”这个俗语。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神木古城初建时,南北大街直通一线,是整个古城的中轴线,与东西大街交会于凯歌楼。北大街中央有钟楼一座,南大街中央有鼓楼一座,这三座古楼和四条大街便形成了当时古城街道的框架。 踏着黄昏的韵脚,任岁月在肌肤上静静地流淌,谁曾想过这青石的硬度能够抵御锋利钎凿的敲击,却经不住长年的流水和一双双脚板的摩擦。沿着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把自己交给了悠久的岁月,或许更早一些,最好是古城最繁荣的年代,只要生长于此,有幸见证古巷最美的时刻就好。 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神木古巷东六街,西十街,东西横街,各近城角。老城东南部是头道巷、二道巷、二府东街共三条巷道。东北部是武营东街和东北城墙巷两条巷道,与东大街构成大街东面的六条巷道。西南部是西头道巷 、西二道巷、二府西街、西四道巷、州官巷、皮坊巷共六条巷道。西北部是拔贡巷、武营西街、西北城墙巷共三条巷道,与西大街构成大街西面的十条巷道。 斑驳的高墙围成一条条窄小幽长的古巷,也围出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完整的或零碎的,凄婉的或美丽的,动人的或残忍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故事就开始上演了,一直延续到今天,永远不会停歇。 听老一辈人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古巷是相当热闹的。那时候巷道两边有无数的小商小贩,或踞一摊,或租一店。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眼中是古色古香的店铺,鼻中是各种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声。无限的商机让这里想不热闹都不行,而这热闹又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 提起神木城内有名的巷道,首先便是当年身处南大街商业繁华地带的皮坊巷了。之所以叫皮坊巷,就是因为那儿聚集了很多的皮坊店。那时候古城多与蒙古的游牧民族进行贸易,也就形成了当时特有的“茶马互市”现象。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的进步,西街古巷中第八条巷道,被称为拔贡巷,它的出名与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关。相传宋良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最后经过皇帝的殿试,又被选拔为贡士,后来就把他住的巷子命名为拔贡巷。 ![]() 除了皮坊巷和拔贡巷,武营巷也是家喻户晓的一条有名的巷道。武营巷,是古城西街的第九条古巷,与拔贡巷相邻,位于拔贡巷的北边,它名字的由来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从宋、明、清三代起,一直以来神木武官辈出,有“神木弓马甲天下”之称。过去神木还出过两个武状元,一个是永兴的武凤来,一个是神木城的秦中英。 古巷伸向哪儿,故事就伸向哪儿。小巷通向了石桥下的东大街,故事也就通向了东面。东大街的平利巷,原本并不是现在的这个名字,这条古巷在过去人们的口中被称为“窝丧鬼圪洞”。 窝丧鬼圪洞的故事:从前,神木有个员外家生了一对双胞胎。老大早就娶了媳妇,老二是新婚不久。有一天,老二的妻子看到她的男人进来以后,就跟男人开了个玩笑。等到男人走了以后,她才发现这个人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大伯哥。按当地风俗,兄弟媳妇是不能和大伯哥开玩笑的。老二的妻子因此感觉自己难再为人,就自杀了。男方家认为这个女人是因为要守节才出的这个事,认为死得光荣,没有侮辱他们的门庭。后来新县官给榆林府为这个女人报了一个“贞洁妇”,在该巷建了一个小牌楼。自此这条巷子就被叫作“窝丧鬼圪洞”。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难听,于是在民国年间,改名为“平利巷”。 神木的每一条古巷几乎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过去。千万不要妄图用审视的眼光去揭开属于古巷记忆中的所有故事,我们只要用自己的脚去丈量新的故事便足矣…… 多少繁华,逝作往事,如今的古巷已是满目疮痍了。尽管如此,古巷却仍以不屈的毅力,支撑着这最后的一道风景。或许,它知道有些人总是怀旧的,执意要把这份美丽与哀愁沉淀下来,填补古城人的心灵缺失,减少现代人过多的牵绊与无奈、孤独和茫然。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