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作为千百年来居住建筑主要表现形式的四合院,承载了汉民族的伦理文化和审美情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品性和情怀,直到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神木四合院,大致出现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四合院并非神木“土产”,而是“外来户”。关于它的落户,还有一个传说。 ![]() 传说,清初山西人孙嘉淦居京为官,他给清朝三代皇帝当过老师,后来他虽当了官,但仍然清贫。他的母亲是神木人,单身独居于家乡扑地沟的破旧小泥房子里。一年秋天,大雨不停,孙嘉淦面对绵绵秋雨哭了起来。皇帝不明其因,就问他为什么要哭,他说:“连日阴雨,我在这北京城里安然无事,可我的娘在家乡住着那泥抹屋顶的房,如何能经受住这连续不停的大雨啊!现在她老人家肯定十分艰难,我这当儿子的却不能在她身边遮风挡雨,叫我怎能不伤心呢?”皇帝一听,顺口说:“那就让你母亲那边也把房子修得像京城里一样,不就行了吗?”孙嘉淦随即下跪谢恩。于是,山西的兴县城和神木城里的民居也开始仿京城修造四合院。 传说的真伪已无法考证,但神木的四合院吸收了京式四合院的优点却是事实。它虽没有皇城四合院的堂皇和气派,却真正走向了民间。 ![]() 神木常见的四合院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扇门大院四合院,一种是背街巷的四合院,一种是方正四合院。扇门大院的大门开在院子南面的正中间,内有扇门以挡院外视线。背街巷的四合院,指的是主上房背后是街巷,南房紧贴邻院的正房后墙,南面和东西两面均无路,大门只能开在主上房的左右角。这类院子的大门都是坐南向北开的, 比坐北向南的四合院大门要简陋些。最典型的是方正四合院,这类宅院一般院内房屋是“五七间”,即正房七间,去两小院,实际是五间大正房。东西厢房相对五间。南房去东西两角,也是五间,院内正好方正。 神木四合院大门是最讲究的,门上必须挂匾,匾额上的字越大说明这家人的地位越高;其次大门还要拔地高,有高高的门槛,虽然给行走带来不便,但却能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示人以高门大户,这是一种门第观念的表现。正对大门的正面一般都有照壁,多为吉祥图案。 四合院主上房比院面一般高出三至四层台阶(一层20厘米上下),比东西厢房高二至三层台阶。 小院房与东西厢房,均高出院面一层台阶。不论上房、偏房,檐头出水都要求在台阶之下。主上房的檐下平栏木之间有荷叶、吞口等木刻件装饰。正房两侧马头墙顶端,多有两块砖雕对应,图案最多的是麒麟,据说这与当地古为麟州地有关。主上房中央三间都是大厅室,房门居中。进门左右是临窗箱柜式的木质方床炕,两边床炕紧靠着东西套间(也叫耳阁子)的四屏窗扇;大厅中间后靠桌台上是供奉神灵和祖宗的“佛龛”,佛龛和套间屏窗是木刻工艺最精细的地方。总之从内到外,所有一切这样的装饰,全都在于突出主上房的权威地位。 清末至民国初年,神木民居四合院中出现了主上房左右两拐角的东西小院。小院房的宽度就是厢房的深度,一般是一窗一门。小院房高低与东西厢房相近,约为主上房的五分之四。小院房,安静、隐蔽,多作晚辈们的卧室和书房。东西厢房是晚辈的住房,分别坐落于院落的东面和西面,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东西厢房住着没有正房舒适,但比较起来也算合适。南房坐落于整个四合院的南面,坐南朝北,一年四季照不到太阳,所以古话有云: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四合院东厢房多被富户用来存储粮物或做厨房马厩。 ![]() 神木民居四合院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屋顶讲究“五脊六兽排三瓦,倒插飞檐张口兽”。五脊指房屋顶部的五道脊梁,脊是民居屋顶上两个坡面顶相交而产生的高端结合部和分水线,具有稳定房屋结构、防止雨水渗透的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有协调房屋体量,满足增强建筑高大、端庄的视觉审美功能。脊端是以砖、瓦封口。六兽指装饰在五道脊梁边缘的六个兽头,为了避免长长的屋脊线带来的单调感,屋脊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户主、匠人们乐此不疲的装饰地。据说此类四合院,封建时代是不允许民家使用的,就在神木当地也只出现在神木县城至高家堡。 神木城先后出现过郝家大院、单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多处四合院。其中郝家是官宦宅第,前后侧旁四处院子连通,成“田”字布局。院墙高,正门大,院面方正,但每座分院却并不大。单家大院,因院主是边商,所以大门高,院面宽阔,可以拉进驼队。唯王家大院,是地方多年财主宅院,为中等四合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神木的好多四合院都已经消失了,尚存的几座也由于几经改建而面目全非,只有坐落于西大街北什字巷的白家大院还大致保留着百年前初建的原貌。 在神木的四合院中, 作为建筑独立艺术工艺体的影壁,是当地工匠比较技艺高下的一处地方。通过影壁的工艺精美程度来显示院主生活情趣、文化品位、家资富裕状况的档次,是神木四合院又一独特之处。 四合院的修建倾尽了好几代人的心血,凝结着好多能工巧匠的智慧。四合院不仅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衣食住行离不开的一部分,也展现了一种建筑文化。进入现代,随着高楼大厦的修建,四合院也逐渐走出了我们的生活,但人们还是怀念曾经住在四合院和那些远逝了的锅碗瓢盆碰撞的曾经岁月。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