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神木古城的大街小巷,在众多四合院里,有一处是张氏大宅院,秉承家族“百忍传家”之家风,院貌甚是显赫,这就是——能忍堂。 能忍堂,坐落于神木古城西四道巷下巷,是典型的方正四合院。院内正房七间,去两小院,是五间大正房,东西厢房三间,南房与正房对称,为五间。 关于能忍堂由谁修建,人们颇有争议。有的说是张氏九世祖张大勋修建的,也有的说是张翼修建的。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张氏二十代传人张永强给出了答案:明末清初,张翼修建能忍堂,历时3年之久。 ![]() 据说400年前,天下局势大定,人们的生活走上正轨,经济贸易、生产活动开始恢复。彼时,山西永宁州人张翼只身来到神木学艺。从学徒到掌柜,张翼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开了一家名叫“兴泰”的商铺。后来商铺生意兴盛,张翼有了定居神木的想法。于是,他就开始买田置地,备足材料,按风水选宅地,择吉日修建能忍堂。 灰瓦灰墙,方砖方院,堆起的那一道屋脊线 ;纸花纸灯,木窗木门,雀替挑起的那一段房梁 ;介福随福,积善积德,砌起的那一些愿景,从建成之日起,一直讲述着百年老屋的人情世故,记录着百年老屋的风雨历程。 ![]() 直至今天,能忍堂依然收藏着许多有价值的物品。具体有:佛龛一个, 咸丰丁巳年(公元1857年)匾额一块,宫灯三对,纱灯二对,斗灯一对,落地木雕灯一对,风灯二对,穿衣镜三面,帽镜一对,瓷胎漆绘花瓶五个,小花瓶(残)二对,铜火锅一个,竖柜十二个,躺柜八个,顶箱八个,帽桶二个,捧盒二个,银柜一个,美式、日式自鸣钟各一座,席桌二张,席椅二对,印花桌裙一块等。 在这众多物件中,牌匾是最重要的收藏品。 牌匾,不仅是美化门面的一种装饰品,还是一户人家的形象,它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表现。“惟适之安”是张氏为自家宅院所悬挂的大门牌匾。这四个字原本是出自韩愈之手,“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意指适合安居的地方。张氏以其作为一户宅院的门匾,是为告诫子孙后代要适应时世,安居乐业。 能忍堂牌匾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正房门口的匾额——鹿鸣嘉宾。 咸丰丁巳年,也就是公元1857年,张氏十四世祖张蕴德(字怀天),任职乡饮介宾。因造福乡里,乡民推举他进京参加了咸丰帝设的鹿鸣宴。鹿鸣宴,是皇帝犒赏才子的一种“乡饮酒”宴会。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年代,一个偏远地区的商贾之士能参加皇帝举办的宴会,就是天大的一种恩赐,具有无上的荣耀。这份荣耀赋予了张蕴德声望,他的秦晋亲友,公赠其匾额,以显身份。 如果说牌匾是张氏最重要的收藏品,那么佛龛便是张氏修复还原的重要收藏了。 佛龛,本来是应佛教而生,后来才走入信佛人家,庇护宅院。据了解,能忍堂的佛龛是经过战火洗礼后修复的,不过佛龛上仍保留着火烧的痕迹。关于佛龛躲过劫难,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回民起义,一路攻打入县境。同治七年 (公元1868年),正月,回民起义军马治河率兵数万,攻破高家堡、解家堡、柏林堡。19日,回民起义军进攻县城,翌日城陷,起义军入城后大肆烧杀,许多建筑物毁为焦土。 大火正蔓延。然而,能忍堂中,躲藏着两名蒙古商人。正是这两名躲过杀身之祸的商人,解救了能忍堂被烧毁的命运,也保住了室内那遍体鳞伤的佛龛。 类似的摧残,能忍堂还经历了两次。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36架飞机轰炸神木县城,张氏能忍堂附近,被投放了三颗炸弹,张家隔壁院被炸平,而能忍堂又一次幸存于战火之中,只被炸倒一个墙角。 “文革”时期,红卫兵闯入能忍堂,砸佛龛,摘牌匾,烧门联,只留下残破的个别物件。 经过改朝换代和几次战乱后,能忍堂依旧能原样保留至今,为我们遗留下很多宝贵的遗产,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能忍堂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财富。 话说“创业维艰祖宗备尝辛苦,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秉持“但宽一步常无失,每积三分总有余”做人原则的张氏一族,到张万福一代,生活已经没落。贫穷的生活并没有压倒张万福,他凭借自身的能力,创办了“兴泰成”商号,开了瓷窑。 由于做人诚信,经营得当,张家的生活渐渐富裕了起来,于是张万福将自家的祖屋赎回,并进行了修整。 1904年的某一天,能忍堂又一次迎接了一个新生儿的诞生。他就是张万福的二儿子——张友清,字学静。这一天张万福绝对不会知道,很多年以后,他的儿子会受到千万人的敬仰。 1921年,张友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青少年时代就走出神木的张友清,无论是南北征战之际,还是官高位显之时,都深深地惦记着陕北,惦记着自己的故乡——神木。 1928年暑假,张友清带着《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回到神木,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建立县商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和农民协会,发展贾拓夫、江滨之、张维宾等一批优秀青年加入了共青团。 …… 1942年,噩耗传来,张友清在国民党监狱中牺牲。 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革命事业献上了他无比的热情和忠诚!同时也为能忍堂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的齿轮还在那里吱呀吱呀地翻转,然而那些是是非非,那些人来人往,似乎都无法撼动这一座方正的院子。 它一直就蹲踞在那里,恬静安然。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