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区域的地标,必然是凝聚了当时最杰出的智慧,甚至是承载着一代代地方人的家国情感。穿越历史的烟尘,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标,往往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凝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 说到北京,你一定会想到天安门;提起上海,你一定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而说起神木的地标,凯歌楼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饱经沧桑的城市地标 凯歌楼居于神木老城中心,为东西南北四大老街的十字通洞,俗称“大楼”或“钟楼”,民间又称“大楼洞”,是神木县仅存的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 关于凯歌楼最初的由来,道光《神木县志》中记载: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蒙古部落酋长吉能进犯榆林城,榆林副总兵黄渲率部迎敌,大败于芹河,黄渲亦殒命阵前。消息传至榆府,一城震恐,鸡犬不安,急调神木参将高天吉,星夜往援,救民兵燹。然正值窟野河泛洪涨水,天吉将军祈祷水神,水势遂跌,蹈厉奋发,勇气陡增,安然而渡,一战全胜,凯旋。为庆祝此次胜利,兼报神恩,遂修此楼,上奉“天地水”三官神位,确名“凯歌楼”。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回民起义,一路攻打入县境。同治七年,正月,回民起义军进攻县城,翌日城陷,起义军入城后大肆烧杀,建筑物毁为焦土,凯歌楼也在这一炬战火中化为灰烬。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宋庆西进讨伐回军,9月,回军全部被歼。同年,逃散在外的商民大户返回县城,公私双方大兴土木,重建神木街市,凯歌楼也开始重新修复。 “文化大革命”中,凯歌楼又沦为造反派的据点,虽逃过劫难,但却含泪目睹了那史无前例的一幕。 2001年因楼体倾斜,陕西省文物局给予补助,神木县自筹部分资金又对凯歌楼进行了落架大修,重新彩画,并新刻制了四面门洞的题刻,恢复了往日的庄严气势。 到目前,神木凯歌楼不仅是代表神木旧城的唯一大建筑象征,而且也是神木几百年来历史沿革、岁月沉浮的见证,它承载着神木数代人的感情积淀和生存记忆,不失为一部无言的“麟州志”! 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 凯歌楼通高18.375米,坐北向南,一层为台基,略呈方形,南北长20.65米,东西宽20米,内夯黄土,外砌青砖,中辟十字通洞,与四面大街相通。台基东北角设石阶通达台面,上设石雕围栏,南北各有东西相向小配房四间。二、三层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二层通面阔五间10.23米,进深四间9米,檐柱围廊,石质鼓形柱础,南面正中置四扇格门,左右各设券洞窗,西北角设木梯,直达三层楼内。三层全为格扇门,廊下置平座栏杆,四角置檐柱,悬风铃。上下檐均布置一圈斗二升半(地方手法),上檐32攒,为重昂四踩斗攒,是较少见的斗拱形。雕花雀替青绿民间手法彩绘,陶质脊兽,筒板瓦屋面,沟滴排山,透空山面,木质博风板。 凯歌楼的砖石基座通洞东西南北四面相通,形成了城市中心的十字枢纽。楼洞宽度为四米,已经可以满足旧时的交通需求。楼洞内高四米,用石条和城砖修砌而起。楼洞内底宽上圆,和窑洞形式相同。 站在凯歌楼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古城的布局,从凯歌楼的楼洞延伸出去的四条大街笔直地通向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放眼眺望,东西两山庙群煊赫,一览无余。窟野河蜿蜒南流,汹涌奔腾。既可体会塞上大漠心旷神怡之情韵,也能感受这边关小城日新月异的变迁。 凯歌楼的外围周圈楼洞墙壁上,都有题匾,东南西北四面正中间外壁上刻有四个字的匾额,东面为“东皇赐福”,南面为“南宫毓秀”,西面为“西岳钟灵”,北面为“北极呈祥”。四个方位的题词都代表着吉祥,倾注了人们对凯歌楼的情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 凯歌楼的阁楼建筑形式很特殊,在同类的建筑中很少出现,整个楼台中心建筑为两层阁楼,四面建有四个小的房屋。从美观的角度上来讲,凯歌楼形成了四周包围中心的闭合建筑圈,四面四个小房屋的建筑弥补了中间阁楼的单调,同时也衬托了中间阁楼,使得它更加地高大威严。 楼上的阁楼由18根木柱支撑,所有木柱都是闪亮的红色,屋檐上彩绘着祥云图案,金色的琉璃瓦覆盖在顶部,整个建筑显得金碧辉煌。 情感积淀的精神图腾 如果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一样,具有个性和灵魂,那么了解它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熟悉它的地标。 走近凯歌楼,青砖、绿瓦、红墙,安静地坐落在那里。而与之相对的是繁华的集市与喧闹的人群,只是旧时的粮店、药店早已改换门庭,那些老字号的招牌也已经随着门牌油漆的剥落,风化在岁月的积尘里。 ![]() 或许很少有人去追溯几百年前那个木质小楼的样子,但我们知道,正因为凯歌楼在漫长岁月风霜雨雪中坚强地挺立着,我们才能在此寻觅到历史的足迹。站在凯歌楼上,纵观古今麟州,我们看到了朴实与激情融汇的神木人,看到了他们智慧、踏实而有力的生活态度,总高扬着一种对先辈精神的传承、尊重。 凯歌楼阅尽沧桑,见证历史。它承载着神木人对于家乡的独特情怀,沉淀着神木古城的丰厚历史!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陕ICP备13001875号-1 )